价值选择多元化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导向研究
2014-04-29金鑫
金鑫
[摘 要]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巨大而直接,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理论掌握的不牢固导致信仰建立的脆弱、教师理论层次的差异导致信仰建立的基础不牢、社会负面资讯的冲击导致信仰建立的成果被蚕食等状况,因此,从导向上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环节、培养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信仰批判选择的能力。
[关键词]价值选择多元化;高校;信仰教育;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139 — 02
近些年来,各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价值选择,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的状况,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受到了严峻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的影响因素
当前,对中国大学生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后现代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理想的被放逐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导致了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价值选择处境是远大理想的被忽视,人类终极理想的被忽视,而仅仅剩下具体的一点点人生奋斗目标。第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多元化”“差异化”成为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直至迷茫化的“原点”诱因,导致了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求共存,求合理,求和谐,求共识。导致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造成价值选择的“真空”状态。第三,后现代主义强烈表现为责任的消解。这就导致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的弱化,尤其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虚拟世界的道德行为的失范必然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渗透,这就弱化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第四,后现代价值观念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体系,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信奉“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唯利是图、把金钱作为崇拜的唯一偶像、把利己作为行事的基本原则,处处围绕自我,成为“拜物”教徒等等。第五,后现代价值观念中的幸福主义助长了少数大学生的享乐主义选择,导致部分学生选择尽情享受,及时行乐,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受这种思潮的深刻影响,中国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是艰难的矛盾的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下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当代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在价值选择上注重围绕自我,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同时骨子里仍追求一种二者的共存和完美结合。由此常常陷入迷茫和矛盾。第二,信息时代虚拟存在与现实世界的价值矛盾。虚拟世界的价值表达深深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这种影响又反应到现实生活中,这就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混淆,造成了矛盾,带来了心灵的困惑。第三,全球化浪潮下物本与人本的价值矛盾。全球化浪潮下强大物质利益驱动力对人这一主体的真正的本源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构成了巨大威胁。青年大学生在物质追求面前正在失去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即人的精神需求等,这反映出大学生群体耗尽精力却找不到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终点。
二、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学生理论掌握的不牢固导致信仰建立的脆弱。从当前状况来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能够有清晰的认知,可以说这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部分大学生还缺乏掌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1〕。从这一角度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需要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进入自觉理性的状态。但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领悟尚仅仅出于应对课程的学习和撰写论文的需要,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从求知的高度去认真钻研。“信仰的危机,其实是理论的失落”。〔2〕无法实现理论学习的自觉理性,就无法从思想上形成对理论的笃信和奉行,也就无法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在现实中就会滑向后现代的各种思潮的信奉和践行。从无法实现理论学习自觉理性的原因来看,首先源于中学阶段机械化的学习、记忆以及标准化的考核。其次源于高校教育渠道和阵地普遍存在着僵化、单一、落后的状况。最后,网络时代下信息的泛滥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各种信息尤其是负能量的信息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
第二,高校教师理论层次的差异导致信仰建立的基础不牢。教师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者,所有高校教师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但主导者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渠道和主阵地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3〕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着一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态度认真,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从整体来看,也存在着一大部分能力和素质较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不学习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说服力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原因。”〔4〕这部分教师本身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现象,这与其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和高校内部淡化政治以及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关系较大。从大学生的反应来看,魅力型教师成为喜欢课程的首要条件,而有用性、兴趣往往成为次要因素。
第三,社会负面资讯的冲击导致信仰建立的成果被蚕食。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新鲜资讯的能力超强,教师及时的社会负面资讯引导有限,各种负面资讯严重冲击信仰建立的过程,蚕食信仰建立的成果,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腐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腐败本身属于党的领导干部从根本上信仰不坚定的表现,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再加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和生存压力,更加导致了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从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信仰全然失效,而入党也就自然成为了当官发财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的社会负面资讯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和异化解读,网络上存在着大量非科学的未经甄选的以非主流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对于缺乏足够牢固精神屏障和较强辨别是非能
力的大学生来讲,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冲击着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三、多元价值选择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既要符合信仰生成的规律又要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尤其是不同学科背景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的特殊特点,这需要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进行因地制宜的把握和应对。
首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就在于它的信仰属性。信仰最重要的是给人的人生实践提供确定性,给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追求提供基础。”〔5〕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大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信仰和政治信仰,它对于社会信仰、法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等等多样性的信仰层面具有指导性,这些层面的信仰应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下。因此,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从思想上体现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支撑,同时注重现实中的精神支持和关照,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实现“顶天立地”,这些需要每一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高度去重视这一伟大的教育实践。
其次,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关键要从几方面入手:第一,明确思想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是思想引导。但思想往往隐形化,无法同明显的专业知识获得相比较,这就导致在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轻视甚至严重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性和片面性的教育理念,一些理工科院校这种理念特别明显。因此,在实际中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提高大学生情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第二,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这些年来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实效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方法上以灵活互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出发进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同时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效果和成就,从而使其自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最后,培养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信仰批判选择的能力。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信仰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找到有效的的土壤并指导现实生活,做到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取得成效。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现成的思维方式有关,更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有关”。〔6〕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当下现实生活中的腐败、贫富差距、道德滑坡、食品安全、就业、医疗、养老等等问题,是大学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生活是显性的、具体的,教会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并带着思考走向社会去改造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高校的重要责任,这种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标准,这样的教育才能赢得青年的信服和信仰。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所有生活实践中以潜移默化的活动来深化其认识,纠正其信仰偏差。一方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引导,净化社会和校园环境,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健康、向上环境去统合多元文化思潮,从而教育、感染青年大学生。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选择信仰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辨清信仰如何对待理性和科学、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如何对待道德和精神追求。这种信仰选择能力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可以自由地进行信仰选择,能够清晰明辨一种思想的科学性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进步,也是成熟的表现。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2).
〔2〕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J〕.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32.
〔3〕沈壮海.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性发展的内在关系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5-02-05.
〔4〕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5〕钟利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
〔6〕刘娜.生活世界: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的新视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9).〔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