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作品旋律美漫谈

2014-04-29韩莹赵秀彦

理论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作品民族声乐

韩莹 赵秀彦

[摘 要]民族声乐作品在旋律的创作与表现上有着丰富的声音形态,从基本的音调、节拍到主旋律的进行,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创作手法与技巧。为了将声乐表达的内容与人物的形象塑造相适应,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与音乐旋律创作中,形成了民族声乐作品中旋律美的各种形态和艺术特点,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民族声乐题材的旋律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声乐形态的声音特色与审美要求。本文从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入手,分析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抒情性、节奏性、叙述性与戏剧性五种艺术特征,分析了民族声乐旋律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旋律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37 — 02

一、民族声乐旋律的创造性

民族声乐旋律的创造性指的是,民族声乐旋律在创造时,音乐调式与旋律与歌词中语调的有机结合体。我们从声乐的概念来看,曲调是声乐旋律创造的综合,它包括了:旋律、节奏、调式等要素,音调则是曲调中具有一定特色的小片段,由于音调具有旋律发展的主题性或主导性,因此它也被称为主题音调或主导音调。语调则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形成的语气情感音调,他包括字与字之间的音高和声调,同时它也是语音音响的总体音调,歌词的语调色彩形成了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我们将这种音调与语音结合成的声乐旋律称为声乐语调。民族声乐旋律美的创造性,是将歌词的内容作为全曲的主体思想、体裁特点和结构特征,主导音调与曲调作为旋律的主要动机,科学谨慎地运用旋律的基本技法,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声乐旋律创作的。旋律美的创作与体现,首先离不开对歌词的深入挖掘和对歌词语调的律动把握。声乐的语调是调动声乐旋律的一切手段,通过语调的作用来突出声乐中的声情语态,从而使语调的情感表达、音乐个性与旋律音色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如歌剧《木兰诗篇》中《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这首女主人公花木兰的咏叹调,语调情感饱满丰富,既有激情的倾诉,又有昂扬的抒怀,深沉细腻处如诉,壮怀激烈,奔腾铿锵。旋律的起伏,语调的色彩随情感的变化时而曲折委婉,时而明朗嘹亮,语调造型丰富,情感层次分明。把如泣如诉的语调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包含生活的语气情态,又借助音乐旋律的舒展发挥突出了词义的感染力。

二、民族声乐旋律的抒情性

音乐中任何旋律都有抒情功能,因为这正是音乐美的表现。但民族声乐的抒情性在音乐表现的角度上看,它除了体现出来的抒情性旋律,还具有抒情性风格。抒情性的民族声乐旋律在艺术歌曲、歌剧、戏曲领域中,表现十分明显。歌曲以细腻深入的创作手法、大跨度的旋律对比、充满情感变化的音乐来刻画形象。《亲吻祖国》是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开始运用大调色彩,使听众感受到极强的民族自豪感,而后在积极向上的歌词映衬下,使旋律在开始就激情饱满,达到对祖国极度热爱的抒情效果。到最后再一次的情绪抒发是本曲的点睛之笔,具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给予人们正能量的抒情效果,整首作品音乐旋律宽广,曲调气势宏伟,在大调色彩中显得气势磅礴,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堪称旋律抒情美的坐标。

在抒情性中,不仅有高亢、大气、宏伟、嘹亮的旋律风格,还有轻柔、委婉、深情的旋律风格。这种类型的旋律多是表现思念之情,旋律多而歌词少,节奏舒缓并具有丰富的表情符号和装饰音。如歌曲《望乡词》,全曲旋律跌宕起伏,将近两个八度,乐句之间处理细腻,乐谱中表情符号丰富,演唱深情而又轻柔,生动的体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抒发爱情上也通常用这种旋律,以带给听者寂静安美的抒情环境。民族声乐作品中还有戏曲、曲艺类的旋律抒情性,无论是豪迈高亢的,还是凄凉柔软的,同样也拥有较强的抒情效果。如歌曲《故乡是北京》,加入了中国传统京剧的元素,使整首作品更具有北京味,作品的引子运用京剧的唱腔旋律,整体音区偏低,以“商”调式为主,旋律的色彩悠扬、平静,节奏缓慢,用来表现对北京的依恋情绪,有着抒情效果。同时听众们也能感受到那悠久的北京文化。加入戏曲旋律的民族歌曲其抒情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得音乐更加原汁原味,从而达到民族传统音乐旋律的抒情特色。

三、民族声乐旋律的节奏性

声乐的旋律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他的演唱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都是以抒情性而存在的。其中有一类民歌旋律是人们在劳动创作中产生的,由于劳动的种类不同所以这种旋律的类型也就是多样的,例如劳动号子中就分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打夯号子等多种类型,所以其旋律中节奏也必定会有变化,或是铿锵有力,或是平缓坦荡,或是高昂雄壮,或是悠扬缠绵等等,都显示了不同的劳动情景。一般在民族声乐选材中,以船工号子为题材的作品居多,因为这类号子的旋律起伏较大,作词工整严谨,少了一定的随意性,增加了更多的严谨性,其节奏性也是最强,随着行船中所遇到情况的不同,旋抒情性和节奏性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因此船工号子的作品是最多的。例如《三峡情》,整首作品表现的是对三峡地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巧妙地运用了船工号子旋律的动力性,呈现了除思乡以外的豪迈壮阔的劳动场景,使整首作品有了更为丰富的旋律形象。因为有了这些劳动节奏性的加入,使得民族歌曲有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空间。

其次是具有歌舞节奏性的旋律,这里所指的歌舞节奏性除了结合舞蹈表动作演的载歌载舞的歌曲以外,还包括运用舞蹈节奏性的旋律特点所写作的歌曲。音乐是舞蹈的主体,具有舞蹈节奏性的歌曲,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和律动性,具有地域性的风格,体现了民族歌曲丰富多彩的特点。这样的歌曲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作品中占得比重较大,包括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藏族、朝鲜族等。其中也包括各地方的地方性歌舞蹈,如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陕北的腰鼓秧歌等。以朝鲜族舞蹈节奏特点创作的《长鼓敲起来》,运用了朝鲜舞蹈典型的6/8拍,并置性的二部曲式结构,羽调式。在演唱时特别突出附点的作用,突出朝鲜族音乐的特点。歌曲整体感情基调是欢快、奔放的,如同朝鲜族人载歌载舞的风俗习惯。律动感的节奏风格贯穿作品始终,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民族声乐旋律的叙事性

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性十分的广泛,从诗经到神话故事,从英雄人物到市井百姓,可以说歌曲的种类五花八门。中国传统的叙事性民歌包括《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小白菜》等作品。近现代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歌曲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阿妹出嫁》、《老鼠嫁女》。在众多叙事性歌曲中有一类较为特殊,它本身是叙事性歌曲,而后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在原有主题旋律不改变的情况下,植入了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更为丰富的节奏元素形成的叙事性民族声乐改编曲。其作品有《兰花花》、《孟姜女》、《木兰从军》等作品,这种全新的叙事性歌曲有了更为鲜活的旋律特征,在视听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叙事性歌曲一般都是分节歌形式,旋律通过主调的重复出现,歌词反复的演唱而构成的一个简洁集中的故事,而叙事性民歌改编曲在旋律上通过主调的递进、变调、延伸和变奏形成,歌词通过更为科学的叙事结构,一层层的递进使得故事更具有观赏性。如陕北民歌《兰花花》,传统叙事性歌曲一共8小节的旋律,反复了32句歌词。由王志信改编成的叙事性民歌改编曲,曲式结构特征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A 段是传统陕北民歌的主题,旋律婉转优美,极富歌唱性,歌词运用叙事性的手法来赞美兰花花的美丽与善良。B 大段包括三个主题旋律的变奏,第一变奏叙述兰花花命运的转折直到厄运的到来,被迫嫁给周家;第二变奏叙述了兰花花对周家的不满和痛恨;第三变奏叙述了兰花花对现实的反抗,为摆脱束缚而逃出周家,通过紧打慢唱的音乐形式,整个作品渐入高潮;最后是再现A段,这时在音响上、歌词上以及情绪上达到真正的高潮,描述当兰花花见到情哥哥时激动的画面,将听众带入激动、沸腾的情绪中,表现了兰花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时音乐旋律重现主题,并在熟悉的主题旋律中结束,旋律上做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使歌曲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叙事性歌曲的整体构造。

五、民族声乐旋律的戏剧性

声乐的旋律是以表现所要表达歌词内容与情感内容为目的,具有戏剧性的民族声乐旋律从内涵上说,是指具有戏剧情节的民族声乐作品。歌剧与戏曲中人物唱段大都具有戏剧性色彩,而民族艺术歌曲中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作品也具有这种旋律的特征。一般“戏剧性”是指人物和情节发生的矛盾冲突,就歌剧而言,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传递思想感情、表现矛盾冲突、突出情节的内涵实质、推进剧情发展,必须通过音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结构,音乐的语言和形象进行有效的确定和开展。因此,戏剧性民族声乐旋律中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调式和曲调风格特色,都要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状况、故事气氛、人物气势、心理表现的矛盾发展而进行调整和布局。首先,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戏剧性的旋律中,是指唱腔或曲调的内在感受和情感冲突,往往是指人物在音乐情节中的内心独白。以民族歌剧《江姐》中江姐的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来进行分析,这首歌剧进行到江姐临刑之时与众战友告别时的唱段,是整部歌剧中最为困难的唱段,因为在这个选段中,江姐的内心变化起伏跌宕,可以说是在痛苦中迎接光明。选段在前奏时的急速,预示着死亡的临近,标志着江姐最后的命运,旋律中带有一定的压迫感。随着江姐的出现到演唱,旋律一下子安静下来,标志着此时人物内心发生了变化,通过歌词与旋律的结合,能让我们读出江姐在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坦然。这是旋律的作用,让我们能真正的体会到江姐此时的内心是如此平静,这胜过无数的描写词语。通过咏叹的手法,多层次的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了使戏剧性旋律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运用了合唱的手法,更进一步的进行情感交流。其次,戏剧中人物的形体和语言在戏剧性的旋律里也是有变化的。通常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指导,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为音乐表现,既要有人物内心的旋律,同时也需要语言与形体动作的戏剧性效果。所以语言与肢体动作在音乐造型的每一个乐句中都要体现出其戏剧性的目的与任务。在戏剧性作品中,很多情况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唱或是重唱,除了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戏剧性之外,我们还需要协调对唱双方的人物特质音调的统一。例如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与喜儿的对唱选段《扎红头绳》,从声音的特点上,杨白劳的嗓音是稳中苍老、低沉宽厚,喜儿的嗓音特点是清脆明亮、音色优美。一个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不同的戏剧性旋律,但又有着音乐上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

旋律是民族声乐的灵魂,旋律美是民族声乐的立足之本,没有旋律美就没有民族声乐的未来。创造性、抒情性、节奏性、叙事性和戏剧性是构成旋律美的要素,对这五种特性进行了解,有助于大家对旋律美学中的构造与创新的认识,只有不断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其特征,才能让旋律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继续前进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薛雷. 民歌《兰花花》赏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作品民族声乐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走进闵惠芬艺术馆,感受二胡皇后的传奇人生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