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剧看美国:中国符号大面积逆袭,被“黑”也是一种关注

2014-04-29D同学周二

女性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美剧华裔

D同学周二

在美国脱口秀节目《吉米鸡毛秀》里,熊孩子的一句“如果我们还不了借中国的钱,可以杀光中国人”,将娱乐事件上升成政治风波。或许节目制作方和观众都有些过度。但有一点是能肯定的,中国符号的大量植入已成为美国从综艺节目到影视剧的流行趋势。

在中国观众熟悉的当红美剧中,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就穿了一件写着一个“中”字的T恤卖萌,之后又调侃了一把湖北核物理研究所“严谨高效”的科学态度。《摩登家庭》里加入了中国杂技。《老爸和老爸》直接把一个常设配角游戏公司员工设定成华裔女生,原来主角们要跟“重要的中国客户”谈笔大生意。《三妻喜事》率先收养起中国男孩。《欲望都市》的前传《凯莉日记》里,少女凯莉·布莱肖的中学闺蜜之一,也是一个华裔学霸。神幻剧《童话镇》里的花木兰跟睡美人、灰姑娘平分秋色,甚至还多了点蕾丝边倾向。《好汉两个半》出现一个黄皮肤的龙套,也算是个“中式”面孔。不仅是配角,主角的华裔倾向也日益明显,《神盾局特工》的美女主角是一个中美混血,中文名叫汪可盈。美国版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的华生不仅是女人,还是华裔。就连在《特效化妆师大对决》的决赛上,中国明朝,跟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美国20年代并列为中世纪时代代表。

美剧中的中国符号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菜和宫保鸡丁,它的标识化和覆盖面宽泛多元。原来美剧里如果要一个有生意头脑,会理财的小气鬼,多半是犹太人,现在是中国人。如果需要一个会读书,成绩特好的学霸,多半是韩国人,现在是中国人。如果需要一个焦虑神经质,擅长搞电脑的IT狂人,多半是印度人,现在是中国人。如果需要一个爱面子、没品位的土豪,多半是日本人,现在是中国人。如果需要收养一个小孩,原来多半是越南孤儿,现在,当然也必须是中国孤儿。甚至连抢占坏人的角色指标上,中国人也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俄罗斯黑手党的气势。尽管《罪恶黑名单》中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误读”让中国观众看得有点嘀笑皆非。而在电影《宿醉》系列里,总是坏事的恶人“周先生”则是贯穿三部的灵魂角色。《破产姐妹》里讨喜的亚洲老板Han,曾在早先一部家庭美剧《中产家庭》里扮演过一个从日本来的交换生,现在出演韩国人,估计以美剧对中国属性的需求度,用不了两年,他就该演中国人了。

美剧总是在同步反馈美国人当下的生活方式和流行习惯,中国符号在美剧中的频繁使用,所传达的最直观信息就是,现在美国人之间聊中国,就像玩iPhone和twitter一样,是一種时髦。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认知正在丰富和多元,如果还停留在长辫子和岣嵝病鬼,那就会和还在用486电脑一样不合时宜。当然也有中国观众把它们看作是对中国的高端黑,认为其中对负面形象地塑造远远超过正面。但在美剧中,“黑”一直就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美剧三宝就是骂总统、骂大公司和嘲笑加拿大人。他们开英国人的玩笑、印度人的玩笑、日本人的玩笑,从来都是没节操没底线。一部《南方公园》差不多把整个美国的明星、政客、神仙,甚至地球上所有活着的生物都得罪完了。电视剧原本就是拍来讨好本国大叔大妈的,我们在国产剧里看到日本人美国人的笑话,不是也笑得很爽朗明媚么。之所以近几年美剧能频频挑动部分中国观众的敏感神经,反过来想的话,那是因为原先里面根本就没有中国人,都不存在的事物,有什么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你难道会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老开牛家村狗蛋的玩笑么?别人会问:狗蛋是who啊?

由美剧中中国标识所引发的被“黑”论,归根到底还是部分中国观众本身的不自信,底气不足。就像一个刚刚进城的城乡结合部青年,每天都担心会被人欺负,然后只会恼羞成怒地跳脚:“我们根本不是那样的”,这还是小学生“我要告老师”的那套幼稚戏码,让大人看了笑话。成熟社会掌握话语权的唯一道具就靠实力,倒不如把力气花在搞好中国的文化输出上。虽然现在的中国电视剧恐怕还只能输出些诸如《璀璨人生》或者《妻子的诱惑》;噢,抱歉,那也都是从韩剧改来的。《甄嬛传》进军好莱坞是挺牛的,不过再一细想,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勾心斗角的权力争斗、厚黑狡诈的人情世故,腐朽破败的官场文化——这不就是美剧中呈现出的中国人形象么?其实美国人解读的还挺准确的。

被“黑”至少也是一种被关注的态度,总比没有存在感要进步。就像鲁迅说的,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转载自“那些电影电视教我们的事”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美剧华裔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华裔学生阅读状况调查
浅析美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从合作原则看话语幽默——以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
美剧的人物设置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