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演奏中的几点建议

2014-04-29陈立新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弓法音乐分析

陈立新

【摘要】文章以马思聪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中第一乐章《述异》为研究对象,就作品的整体结构等方面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出版发行的录音版本,从演奏中的乐句连接、复杂音型中重点音的突出、弓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找到了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曲;《述异》;音乐分析;乐句连接;复杂音型;弓法

马思聪作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1941年创作的组曲《西藏音诗》是他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由《述异》《喇嘛寺院》《剑舞》三首曲目组成,具有较为浓厚的西藏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组曲中的第一首《述异》在音乐情感表达上对比较为明显,具有鲜明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魅力。

笔者以《述异》这首作品为研究对象有三个原因:第一,《西藏音诗》这部小提琴组曲是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中的典型作品之一,充分表现了西藏少数民族狂野与淳朴的风土人情,它是独特的;第二,《述异》这首乐曲中前后两部分的音乐意境对比鲜明,马思聪运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藏民异样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值得去安静地聆听和探究;第三,笔者早期对《述异》这首曲目进行过录制,从当时的录音版本中找到了可改善之处,并且在文中提出了一些演奏中的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对《述异》的作品分析,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马思聪在创作中的一些独特之处,经过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分析之后,笔者从自己演奏的《述异》版本中发现问题,并且阐述个人在演奏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达到对这首小提琴作品在音乐上的更好表现。

一、整体结构及特点

小提琴曲《述异》采用了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即A-B-A。A部为一个并列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首先呈示了乐曲的音乐主题,其中包含了a材料、b材料和c材料,a、b材料都轻松、欢快,在材料发展过程中b材料比a材料略显更加愉悦的情绪,C段运用c材料的发展将音乐表现得最为开阔,整个A部的调式调性都在G宫上进行;B部为三声中部,由材料d发展组成,旋律舒缓、柔美,在C宫上呈示,与A部欢快的主题形象以及调式调性形成明显对比;A部减缩再现A部,调式调性回到G宫,并将B段后的连接素材加以发展,叠入结尾。乐曲开头一段大篇幅的引子具有典型西方华彩乐段的创作手法,全曲清晰体现出西洋作曲技法中三部性结构的内在规律(呈示一对比一再现),乐曲曲式结构的“西洋化”与音乐主题的“东方化”巧妙融合是《述异》这首小提琴曲的重要艺术特征,也充分体现了马思聪创作上“中西结合”的特点。

曲式结构如下:

G宫:

二.(《述异》在演奏中的几点建议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演奏者对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自己录音版本的反复聆听,对自己在演奏方面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可以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随之加以改善或做出一些更合理的处理方法。笔者通过对自己录音版本的演奏分析,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改善之处,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和深究,来达到对《述异》这首乐曲更加贴切的表现。

(一)乐句之间的连接

这里笔者主要强调的是两乐句之间的过渡或连接音型与后一乐句第一拍之间的连接。作曲家这种乐句之间的连接在乐曲引子部分大量的出现,表现急切述说的情感。以8-9小节、20-21小节为例,录音中的演奏在8小节最后的18连音结尾处做了一点渐慢的处理,与第9小节第一个音A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喘息(见谱例1中标记)。笔者认为第8小节7连音+7连音+18连音这一连接组合,演奏时不做尾部渐慢的处理应该更恰当一些,一口气过渡到第9小节第一拍的A音上站住,使乐句能够更为连贯和完整的表现(见谱例2中标记)。

与此同时,第20-21小节也存在着衔接的处理,录音中第20小节最后一拍与21小节第一拍的演奏之间笔者虽然没有像之前8-9小节一样做渐慢处理,但是却用收束换气的音乐语言来处理连接部位(见谱例3中标记),经过反复推敲,笔者认为这一处理方式同样也略显不妥,影响了音乐旋律走向的进行和乐句的完整度。应该同样用连贯、顺畅、一气呵成的演奏来处理,演奏时弓子不应离弦(见谱例4中标记)。

以上这种乐句连接在引子部分还有很多同样的地方,例如21-22小节、22-23小节、23-24小节等等,都是一些复杂音型节奏与重要音的连接,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二)复杂音型演奏中重点音的突出

這里的复杂音型主要体现在乐曲引子部分中,以22-23小节为例。两个小节中每小节分别有两组8连音的记谱,录音中此处的演奏速度较快,音符交代得略微着急,给人感觉不够清晰、豁亮(见谱例5中标记)。笔者认为对于曲目中类似于22-23小节这种8连音组合的演奏,还可以有更合适的处理办法。将音符划分为四个音一组,每组的第一个音稍加重音来突出(见谱例6中标记),这样在听觉上会更有条理和逻辑性,从而可以改善录音中音色浑浊不清晰的问题。

与此相似的还有9连音的演奏,以32-33小节为例(见谱例7)。录音中9连音的演奏也与之前8连音一样,音符交代不够清楚,听觉上表现出很浑浊的状态,虽然这里是p的力度标记,但是在演奏中笔者认为每一个音符仍然要有清晰的发音和共鸣。所以改善的方法与前面8连音相同,将9连音的音符划分为三个音一组,形成3+3+3=9这一组合形式,在演奏中稍突出每组的第一个音,因为9个音符要在一拍之内完成演奏,所以要尽量保证每个音符发音的清晰度,避免录音中浑浊的音色出现。

当然,在乐曲中也不是所有复杂的音型都要这样处理,引子部分第35小节六连音的演奏就不能分组突出重点音符,这里第二拍和第四拍的六连音就是一个过渡音型,要安静、平稳、连贯地过渡到35小节第三拍以及36小节的第一拍和弦(见谱例8中标记)。

进入主题部分之后,作曲家也运用了六连音节奏型来作为每个乐段的连接,如:59、60、61小节;102小节;123、124、125小节,这些地方的6连音在演奏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分组演奏的划分处理方法,它们的作用就是顺畅地保障乐段之间的衔接,只要按照谱面节奏节拍,随着乐曲旋律的律动来做合理演奏就可以了,不用过多刻意地去表达什么情感,这里以59、60、61小节为例(见谱例9中标记)。

以上谱例8、9中的演奏处理,与笔者在录音版本中的演奏处理是一致的。之所以在这里单独提出,是因为要与谱例6、7做出区分,以免误导读者对文章意图的理解。

(三)弓法的运用

小提琴演奏中弓法的划分和运用在对作品艺术特点的表现上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乐曲中正确的弓法要贴合旋律走向以及乐句的划分。在这个勇于创新的年代,许多演奏家都习惯于自己的一套弓法划分规律,毕竟原谱标记的弓法不一定适合每位演奏家在演奏中的需求和发挥,当然前提是要在不影响作曲家创作初衷的情况下来进行。

《述异》引子部分中27、28小节笔者录音中是按照原谱弓法演奏的,现在再听录音觉得这个地方的处理太过草率,没有充分地运用弓段和弓速来起到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是弓法和跳音标记所引起的问题(见谱例10中标记),所以在此对27、28小节做出了新的演奏处理建议供大家参考。笔者将两个小节中三、四拍的连线去掉,改为分弓演奏,并且把跳音标记“.”改为压奏记号“一”(表示加大运弓的压力,将该音符演奏的饱满而充分),每个音符还要有顿音的感觉,第四拍的三连音演奏弓速要加快、弓段加长,推向之后旋律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和弦(见谱例11中标记)。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相比录音中的更积极和张扬,能更好地体现藏民粗旷、耿直的性格。

作品主题部分62—73小节中切分节奏小节(63、65、69、71、73小节)录音都是严格按照谱面弓法演奏的,音乐表现略显柔美,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可以将这一段落中藏民舞蹈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笔者试着将上面所说的切分节奏小节除了63小节第二个连音线保留之外,其他的所有连音线都去掉来演奏,发现这样更能突出舞蹈性段落的跳跃感和轻松、欢快的聚会场面。

从以上分析的两个实例中不难看出,弓法的改变大大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一个粗旷、豪放(谱例12);一个轻巧、愉悦(谱例13),刚好充分地体现出《述异》这首作品中藏文化的神秘色彩和藏民的淳朴、乐观的心态。

综上所述,一个演奏者如果想很好地表现乐曲内涵,必须从练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每个乐句的连接、每个弓法的推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笔者认为每一位演奏者在平时的练习或演奏时应该将自己的演奏进行录音,从自己的录音中能够非常容易找到不足之处或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述异》的乐曲分析以及在演奏中的一些建议,笔者认为:

《述异》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思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东方神秘的藏文化(曲目中藏族民间音乐曲调)完美交融在一起,这一音乐特征也是他作品创作中的重要特点。

笔者在不影响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些弓法、技法标记等方面的改变,与原谱不同。在这里要提出的是,每位演奏家都有自己对乐曲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只要不偏离方向,笔者认为适当的改动不是不可以。在这一点上正在学习中的演奏者要尤为注意,不能刻意去模仿演奏家的录音,首先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原谱面的工作。

总之,笔者在自己出版的录音中发现了早年间演奏上的稚嫩之处(乐句的划分、运弓技巧的运用、句(段)之间换气的处理等方面),早年间的演奏极力追求技巧的华丽和洒脱,而失去了本来音符的饱满音色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作品的理性和感情认识都提高了许多,此时才发现之前演奏处理中许多不合理之处,现在笔者在本文中提出并改进,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可以对马思聪音乐创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帮助小提琴演奏者客观、准确地分析和演奏《述异》。

参考文献

[1]樊祖蔭.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12).

[2]梁茂春.论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历史贡献[J].中国音乐学(季刊),1989,(3).

[3]梁茂春.马思聪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4).

[4]李淑琴.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

[5]苏夏.论马思聪的器乐套曲音乐[J].音乐研究,1985,(3).

[6]苏夏.论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

[7]苏夏.论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

[8]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I)[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

[9]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4).

[10]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

[11]杨儒怀.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的创作研究(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2).

[12]杨宝智.马思聪与小提琴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4).

猜你喜欢

弓法音乐分析
一只鸟叫出两只鸟的叫声
谈二胡演奏弓法技巧
小提琴演奏中的技巧与艺术的关系分析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谈大提琴演奏中的不对称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