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三三制”政权

2014-04-29郑风李向军

理论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三三制现实意义政权

郑风 李向军

[摘 要]“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政权形式有其产生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在抗战期间有利的调动了各阶级参与边区政权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各级政权进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对于当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三制”政权;实施;历史作用;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40 — 02

“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各个阶级进行政权建设的一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它的形成和实施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它不仅把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高度,也为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巩固和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改善党对政权建设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1〕,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三三制”政权思想的提出及内涵

(一)“三三制”政权思想的提出及实施

“三三制”政权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和脉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一主张首先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得到实验和落实。

1939年初,在延安召开的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原则,即“三三制”原则,保证一切抗日阶级的各项民主权利。毛泽东于1940年3月6日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构成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同年12月25日,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三制”的名称。1941年5月1日,该纲领在《新中华报》上正式颁布,这标志着“三三制”原则开始正式实施。此后各抗日根据地依据“三三制”原则开始进行民主选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11月的第二届参议会首次会议中选举了九名常驻参议员,其中民主人士六名,共产党员三名;还选举了十八名边区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六名,其他党外人士十二名,特别是提出“精兵简政”的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此后的第三届参议会上的人员选举也是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的。

同时,这一思想的提出也有其理论依据。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混合政体不仅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还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在内的中间阶级,以及具有局限性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同时他还借鉴了孙中山政体思想中的民权思想。认为人民群众普遍参加的民主才是理想的政体,才是真正的民主。为了把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充分运用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上,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三制”,可以说,它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三三制”原则的内涵

“三三制”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在政权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分别占有三分之一席位,其实质是建设民主政权,是对民主建政的一种尝试,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民主政权建设问题。“其内涵包括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人员分配、组织形式、民主选举制度、施政方针以及共产党的领导等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3〕具体而言:首先是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平等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次,由民众大会直接选举代表组成参议会,然后由参议会选举政府负责人。各级参议会严格执行选四大民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从而达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议与行的统一。再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调整政策协调各阶级之间的关系,使得各阶级的权利都得到相应的保障,以及颁布相关的人权法令,以保障各抗日阶级的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参政议政的自由和权利。最后,确保党的领导权。党的领导就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党员的先锋作用去说服教育党外人士,使之接受共产党的建议。

二、“三三制”原则实施的历史作用

(一)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确立了共产党在抗日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通过确立选民资格,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基础,在选举过程中坚持并加强了党的领导。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根据地相关的选举法规明确规定:年满18周岁的中国人,不论性别、信仰、财产多寡、教育程度等,只要不是叛国者、不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不是患有精神病的人,都具有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这种选举是直接、民主、平等、普遍的选举,是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的重要基础。

“实行‘三三制,是要求以共产党员在质量上的优越条件,以共产党员的正确的政策来实现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4〕可见,“三三制”政权不仅具有广泛性的民主基础,也是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它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政治权益,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二)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调动了各阶级的积极性,保证了抗日根据地政权

通过对边区政府人员组成及在政府中担任的职务进行详细的规定,从而保证了各抗日阶级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党外人士所占的数量为三分之二,这就从形式和人数上保证了党外人士在政权机关中占据多数的比例,也有利于党在决策时能够听到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晋察冀边区民主选举中,选举了常驻参议员七名,共产党员占两名,成仿吾当选为参议会议长、原燕京大学教授于力为副议长。共产党还通过各种形式来保证各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比如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和人民群众大会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在阶级范围和人员数量上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通过参与政权,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参政意识,加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抗日革命根据地。

(三)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和孤立了顽固势力

抗战时期的中间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他们不仅在人数上占绝对的优势,还拥有一定的力量,其政治倾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可以说,能否争取到他们的加入是中国革命乃至抗日战争失败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三三制”原则中有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的规定,这就保证了中间势力可以充分的参与到抗日民主政权中去。这一原则的成功实施,对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属于中间派的中国青年党,在抗战初期其政治主张就是极力反对共产党甚至充当国民党反共的工具,但随着抗日进程的发展,在共产党政策的教育下,逐渐放弃了反对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共产党进行了友好的合作。因此,“三三制”原则的实行,扫清了敌对势力发展的土壤,孤立了国内的顽固派,从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三三制”政权建设模式对当今政权建设的启示

“三三制”原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领导政权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和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肩上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原则依然对中国现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一) 必须坚持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而“三三制”原则的正是这一制度的雏形。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是必须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就决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都无声的证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为其形成提供模板的“三三制”原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

(二)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力量

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前我国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形成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并将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该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数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的构想和策略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拥有强大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总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可为,还必须大大加强”, 〔5〕必须坚持统一战线,并将其延伸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调动一切力量,共建社会主义。

(三)改善党的领导,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加强党对政权的民主领导和民主监督

“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模式不仅体现了党对政权的民主领导,要求党要以正确地政策和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取得各党派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拥护,而且体现了党对政权的民主监督,包括党对政权的监督和群众的监督,这可以使党可以通过“三三制”政权实现其政治理想,同时还可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察。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我们党更要从“三三制”原则中汲取宝贵的政权建设经验,不断改善我们党的领导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政权建设体系,要努力形成一个包括党内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的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更好的完成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更好的向世界人民展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优越性和适应力。

“总之,‘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设想和建设中的摸索、探讨和尝试”, 〔6〕它不仅将中国的国情和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建设和组织形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并且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它超越了历史的局限,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参 考 文 献〕

〔1〕于海连.“三三制”政权的历史作用和对今天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1995,(0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0.

〔3〕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4.

〔4〕卫晓霞,杨志和.论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J〕.现代企业教育,2007,(02).

〔5〕王自伟.“三三制”政权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1).

〔6〕王松,刘小艳.“三三制”政权对中共政权建设的现实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3).

〔责任编辑:张平凡〕

猜你喜欢

三三制现实意义政权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三三制”政权下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民意的互动博弈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构建“三三制”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节约规范使用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三三制”解读商业模式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