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输出浅谈

2014-04-29孟佳凤

考试周刊 2014年9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外语

孟佳凤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此论述既阐明英语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又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英语学科教学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具有促进作用。有学者明确指出:外语教学应该具有“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与母语文化的输出”的双重使命。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未能给予母语文化输出以足够充分的重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母语文化输出作出理论上的廓清和实践上的探讨,以便在实践中匡正纠偏,为学生对母语文化加深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归属感打下基础。

二、“母语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学术领域关于文化所下的定义有260余种之多。在对文化的涵义进行了梳理之后,我国学者彭付芝从基本结构维度,把文化分成“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三个层面。虽然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但仍然不利于我们在探讨中把握运用,让我们对比《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外语文化的定义:“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相对于其他定义的笼统模糊,这个陈述简单得多,易于把握。本文所说的“母语文化”,专指我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我们要探讨的即是我国文化中的这些方面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输出的问题。

三、母语文化输出注意事项

(一)不要回避母语作为输出工具的使用

在外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刻意回避母语的使用,尤其是各种展示课、评优课、汇报课,即使外语难以有效传情表意时,也不肯求助于母语。他们固执地以为,这样的外语课才够“纯正”,才能体现自己的学术功底和教学水平。其实,这是“教师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在作祟,是重视“教”而非重视“学”的表现。对母语的这种刻意回避,不仅束缚了教师教学手段选择时的手脚,还降低了教授的效率,阻塞了母语文化输出的通道。教师功利思想的追求,限制了对“学生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思考。

母语工具的使用,具有多方面的功效,这些功效是使用外语难以企及的。其一,画龙点睛,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进行精神实质概括时,教师往往难以做到简单明了地用外语表述,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这时不妨借助母语,用一两句话、一个简单的成语表达,或揭示实质,或启迪学生思考,或进行观念的提炼,或促成情感的升华,戛然而止,收束讲解,余音绕梁,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思想上的“反刍”。例如学习了Abraham Lincoln,在归纳其总统之路的艰辛时,教师可以借用苏轼的名言加以总结:“古之立大事成大学问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其二,以简驭繁,升华情感。学生学习外语,毕竟不在一种外语“实境”中进行,而在一种模拟外语的“虚境”中进行,主要是“学得”而非像孩子初学母语那样“习得”。借助于母语这个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工具,更容易直达对内容、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思想性等的理解。深层次文化理解、语用、伦理观念等,只有借母语才更易于表达。

母语不必回避,当然也不可滥用,要注意适度使用原则,即“少而精”,尽量不使学生产生“母语依赖症”,即形成一种等着教师用母语解释的期待心理。教师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使用母语令人耳目一新,且事半功倍。

(二)母语文化输出时机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等在内的文化知识无疑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有些英语文章本身即是对中国节日、风俗、地理、历史、艺术、音乐等的介绍,自然就是对母语文化的输出。其他以介绍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要选择母语文化的最佳输出时机。导入就往往是母语文化输出的绝好机会,导入时间不宜长,需要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对新内容的学习中,母语文化输出易于为学生理解,易于达到目的。比如学习西方最重要的节日Christmas(圣诞节),在导入时,教师可以用下列问题引出: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Whats its origin?甚至课后作业布置也可成为母语文化输出的好机会。如学习了“Leave nothing but footprints,take nothing but photographs.”(除了足迹一物莫留,除了拍照一物莫取。)这样结构规整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收集数条自己喜爱的联语,或立志,或修身,或治学,或说理,或抒情,或写景,在下几次课时,让学生用My favorite antithetical couplets(我最喜爱的对联)进行Free talk。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略到汉字的精炼之美,内蕴之深,形式之工,音韵之谐,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和浸濡。

四、母语文化输出方式

(一)要用启发的方式

启发的方式易于为学生接受。比如讲到“Americans hold personal freedom in high esteem.”,教师可追问学生:What do the Chinese hold in high esteem on the contrary?又如讲到“Kangaroo is native in Australia!”,教师可追问学生:What animal is native in China and called national treasure?Where does it live and what does it eat?学习了“The koala eats only leaves of eucalyptus”,可以问学生:What special plant does the panda eat?

(二)在对比中输出

母语文化输出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有对比才会造成头脑中强烈的刺激,才会带来认识的加深。比如学习了美国的地理、人口、经济等,可通过与我国比较所处位置(North America/Asia)、历史长短(short/long)、人口数量(400million/1,300million)、经济发展水平(developed/developing)、国旗(Star and stripes/Red five-starred flag)、首都(Washington/Beijing)、语言(English/Chinese)、最大城市(New York/Shanghai)、最长河流(Mississippi/the Yangtze)等,借此让学生加深对本国的认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的输出是“应为”、“可为”而且“能为”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母语文化渗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