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7例临床效果分析
2014-04-29冯丕敏李建华
冯丕敏 李建华
【摘 要】目的:观察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5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29例,研究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结论:噻托溴铵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医学界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肺疾病;噻托溴铵;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57-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的肺部具有极高破坏性,随患者病情加重,其气流受阻随之加深,临床上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应用于慢性阻塞肺疾病的药物呈现多元化,例如,噻托溴铵是医学界中新出炉的药物,据临床证实具有缓解患者的病情并改善其肺部功能的作用。我院为研究噻托溴铵在慢性阻塞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7例阻塞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对照组29例、研究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子,年龄50~73岁,平均(68+1.5)岁,女14例,年龄51~72岁,平均(68+2.5)岁。研究组男13例,年龄49~73岁,平均(69+2.5)岁,女15例,年龄50~73岁,平均(70+1.5)岁。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处于稳定期中的中重度程度,病程为3-12年,平均(9+1.5)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改善肺部功能,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配药物的使用剂量。研究组采用噻托溴铵进行治疗,因噻托溴铵属于吸入剂类药物,杜绝采用吞服的使用方式,其正确的使用方式以药粉吸入装置对患者进行治疗,据要求使用量为每次一粒为准。医护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药粉吸入装置,规范的操作过程为以下几步骤:(1)首先向上打开药粉吸入装置的防尘帽,接着打开药粉吸入装置的吸嘴,为放置噻托溴铵药物做好准备,与此同时观察吸嘴的性能是否完好。(2)从噻托溴铵药物包装盒中取出一粒胶囊,规范的放置于药粉吸入装置的中央室中,妥善归置药物。(3)运用适应的力度将吸嘴合上,常规下,若听见卡嗒声响便符合操作。此外,保持药粉吸入装置的防尘帽一直处于敞开状态。(4)患者手持药粉吸入装置,同时保持装置的吸嘴向上,将药粉吸入装置上的刺孔按钮向下按1次,后松开。(5)患者于吸取噻托溴铵药物前先做一次完全深呼吸,以便于接下来将药物完全吸入嘴中。(6)患者举起药粉吸入装置,将其放置于自己嘴巴上方,用嘴唇紧紧含住药粉吸入装置的吸嘴处,同时维持头部垂直,此时缓慢的进行深吸气,直至肺部感觉充实,此时患者尽可能的屏住呼吸,缓慢的从嘴巴中取出药粉吸入装置,后开始按照正常状态呼吸。(7)药粉吸入装置经使用完毕后,患者应再次打开药粉吸入装置的吸嘴,取出用过的胶囊并将其弃之,后妥善关闭吸嘴,最后关闭药粉吸入装置的防尘帽。(8)药粉吸入装置处于无需使用状态时,应归置于干燥、清洁之处,妥善的保存,同时应于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清洁。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医学仪器、设备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肺部功能的变化,检测患者的总胆红素、各类蛋白、各类酶以及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同时利用制定的呼吸问题调查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 ±s)表示,两组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药效优于对照组,证实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噻托溴铵药物能加快其肺部功能改善的进度,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评价
研究组患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噻托溴銨药物具有临床意义,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我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状况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组药物有效者25例,药物总效率89.29%,而对照组药物有效者21例,药物总效率72.4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为92.15%,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仅为77.33%,因此,噻托溴铵在我院研究组患者治疗中体现了临床意义,证实了其具有应用前景,值得医学界重视并推广使用。而本次研究也为我院医疗发展奠定了基础,噻托溴铵药物应用于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提升了我院的声誉。
3 讨论
经我院诊断,发现慢性阻塞性患者的胸廓前后径增大,且肋间隙有显著增宽,患者还出现桶状胸,导致呼吸变浅,频率加快,病情较重者出现缩唇呼吸。临床上,我院对患者的肺部功能进行全面检查,判断患者气流受阻的主要因素,同时严密关注患者的指标,例如:总蛋白、白蛋白、甲胎蛋白、转氨酶以及总胆红素等。患者分别进行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血气检查,根据其检查结果,我院主治医师为其制定治疗方案,为研究噻托溴铵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作用,我院以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对研究组患者统一采用药物吸入装置治疗,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该装置,同时在治疗期间调整饮食,以高纤维、高蛋白、高矿物质的食物为主[2]。经我院医师与护理人员的精心配合下,研究组患者均获取了高效的治疗效果,总蛋白、转氨酶、甲胎蛋白以及总胆红素各指标值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次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共同作用下转变而来的,属于一种破坏力极高的肺部疾病。患者临床体征表现为:咳嗽反复且伴有痰、肺部功能下降、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于夜间与清晨多表现为咳嗽明显、排痰伴有血丝或化脓,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患者的劳动能力受阻,多发生于晨起进行劳力时,感觉气短、胸闷,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严重者在急性加重期间出现喘息,食欲极度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气流受阻性疾病之一,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患者的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急速加重,若没有得到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肺部功能,威胁其生命。据临床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上升,尤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主,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临床上根据患者处于稳定期与加重期的病情特点为其制定治疗方案能有效干预病情。
目前,临床上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稳定期或急性加重期的相关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1)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稳定期间时,医护人员对其实行健康宣教,教导患者应尽可能的戒烟、戒酒,同时调整日常饮食,食用高蛋白、高纤维、高矿物质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主要是由支氣管炎转换而来,提倡对患者采用支气管舒张药物进行干预,例如:B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能药[3]。绝大多数的患者出现排痰现象,且属于脓性痰或痰中国伴有血丝,临床上多采用祛痰药物进行治疗,达到化痰、祛痰的治疗目的。因患者出现桶状胸,导致其呼吸困难,患者住院或在家中休养需长期借助于氧气装置维持正常生活,称为“氧疗”。(2)当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咳痰均较以往加重,此时,医师必须改变用药方案。(1)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细菌或病毒极易引发诸多并发症,例如: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胃溃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提倡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早选择住院接受治疗,避免耽误治疗时机,从而影响其生命安全。(3)首选支气管舒张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进行干预,例如:β2受体激动剂、黄嘌呤类舒张药物以及抗胆碱能药物等。患者及时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能缓解病情。(4)患者经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无效,医护人员为其提供低流量吸氧装置,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改善状况,根据患者对氧浓度的需求,调整氧浓度能提高治疗效果。(5)因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难以彻底根治,治疗中引发了细菌与病毒,进而提高了患者诱发并发症的机率,临床上为尽可能的控制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应首选抗生素。抗生素言简意赅的可以理解为“抗细菌药物”或“抗细菌剂”,使用抗生素能抑制或杀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咳痰中的细菌。抗生素属于人工合成的抗细菌药物,主要由霉菌、细菌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合成成分,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刀伤细菌感染,常规下具有见效快,可控力强、副作用小等优点,早已在医学界中推广使用。(6)给予患者口服祛痰剂,于每日早、中、晚各口服剂量为15~30ml的祛痰剂,直至患者完全祛痰后追加服用一疗程进行巩固疗效。
护理管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辅助作用,随着各国医学对临床护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就我国而言,提倡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医院各科室对患者的治疗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上融入护理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我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药物结合临床护理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我院护理人员的统一管理。护理过程概述为:(1)心理护理:因患者对该疾病缺乏必要的认识,多表现为恐惧、焦虑、悲观及失望,不利于治疗,护理人员利用身体肢体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耐心解除患者的疑惑,进而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度。此外,介绍近年来我院成功案例,增强患者面对该疾病的自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尽可能的消除患者悲观的情绪,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治疗。经患者同意,护理人员与其家属进行交流,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必要的家庭支持,如精神安慰与鼓励,均对疾病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4]。(2)营养护理: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患者长期咳嗽、咳痰,消耗大量机体能量,机体营养处于失衡状态,促使免疫功能下降,机体极易受细菌、病毒的侵入。嘱咐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选取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例如:鱼类、瘦肉。进食困难者,以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结构为主,易进食牛奶、大豆乳饮品。患者应多食蔬果,利于补充维生素,满足身体日常营养需求,改善身体代谢状况。(3)举办戒烟、戒酒的知识讲座会,由专家讲解烟、酒对人体机能损害的相关知识,加强患者对吸烟、酗酒的认识,护理人员引导患者戒烟、酒。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受烟雾影响易导致呼吸道慢性疾病,使其诱发并发症,引导患者进行戒烟尤为重要。再者,酗酒对患者心肺造成影响,间接促使患者的病情进入恶化阶段,提高了医师的治疗难度。(4)呼吸道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多痰,因此,指导患者正确调整呼吸能缓解咳嗽、咳痰症状。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先行3-5次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状,经咳嗽停止后用力使痰停留于咽部附近,最后将痰排出。建议患者多喝水,有利于缓解咳嗽症状。(5)氧疗:呼吸较困难者,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氧疗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氧疗能显著制约其肺动脉的发展趋势,进而改善其精神状况与日常生活质量,对其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我院对5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或噻托溴铵治疗均获取了临床疗效,研究组患者药物总效率高达89.29%,对照组仅为72.41%,两组对比,研究组效果更优。因此,我院提倡各医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噻托溴铵药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梁宪梅.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12(10):1027-108.
[2]林松.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02(12):147-148.
[3]孙惠君.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8(02):136-137.
[4]李素引,崔朝勃,袁雅冬.吸入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碍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房,2010,05(13)l: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