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35例临床分析
2014-04-29曹丽
曹丽
【摘 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35例患者的临床及治疗资料,了解发病情况、超声所见、病理检查及治疗方法等。 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2-64岁,平均38.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14.3%)和腹部包块(5.7%),其余为体检时B超偶然发现。术后病理1例为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其余均为子宫平滑肌瘤。 结论: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多为偶然体检中B超检查发现,病理类型以子宫平滑肌瘤多见,偶见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多有复发,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偶有复发宫颈肌瘤,子宫全切术后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与患者年龄相关。
【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发病年龄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43-02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结缔组织组成,多见于30~50岁女性,20岁以下少见。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子宫肌瘤患者35例,本文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29例为生育期妇女,4例为近绝经期妇女,1例为64岁已绝经妇女。
1.2 临床表现 28例患者为体检时B超偶然发现,患者平时均无明显临床症状。5例以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为主诉来院就诊,2例于平卧时偶然触及下腹部包块而来院就医。B超检查提示子宫单发或多发肌瘤,1例肌瘤内有低回声信号,疑似红色样变及囊性变。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年龄及生育要求不同而采取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
1.4 结果 术后未给予其他药物治疗,随访3-60个月,手术患者无复发。4例观察等待患者绝经后肌瘤缩小,予以定期B超复查。术后病理1例为子宫肌瘤红色样变,其余为子宫平滑肌瘤。
2 讨论
2.1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因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生物化学检测证实肌瘤中雌三醇的雌酮转化明显低于正常肌组织,肌瘤中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边肌组织,故认为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子宫肌瘤的诊断
B超超声的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确诊需病理检查。
2.3 子宫肌瘤的治疗
子宫肌瘤因年龄及生育要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9例患者因有生育要求而行子宫肌瘤切除术,20例生育期妇女因无生育要求行次全子宫切除术。4例患者因近绝经期行观察等待疗法,1例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复发宫颈肌瘤患者行阴道宫颈肌瘤及残端切除术。1例64岁已绝经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
2.4 临床分析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因年龄及生育要求不同而治疗方法不同。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虽然子宫肌瘤切除术有50%的复发机会,但仍宜保留子宫,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无生育要求且未绝经的中年女性,虽然全子宫切除术可以根治子宫肌瘤,但缺少宫颈对夫妻生活的和谐仍有一定影响。当今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无恶变的情况下应保留宫颈,尽可能使女性保留相对正常的解剖结构。近绝经期的患者可行观察治疗,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已绝经妇女并发子宫肌瘤可行全子宫切除术根治。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狄文,吕煊.子宫肌瘤的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12)884~885.
[3]段华.再论子宫肌瘤的规范化治疗[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12)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