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4-04-29于长权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于长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社会性等特征。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并以指导儿童健康地生活为教学目的。因此,本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抓住基础性,重视有效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判断是非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应该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程。然而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成了学生评价的主宰,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没有活力的客体。《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那么,如何将这一理念渗透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呢?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发展性评价走进本课程,倡导评价过程要体现全面化、多元化、经常化、差异化;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全程评价,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儿童终身可持续性发展,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教学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并促进学生优势智力领域向其他教育领域迁移。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更何况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儿童呢?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

其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更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随着课改的深入,精彩的课堂评价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中倾听、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后反思,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也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课堂之水才会真正沸腾起来,上升成童年天空中最美丽的彩云。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黑牛营子乡中心小学 122600 )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