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之初考及其研究意义

2014-04-29曹语庭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研究意义辅音

曹语庭

注:本文为“2013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号为:YQ13CYT01

摘 要:本文从共时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地域分布、基本概况、转写形式、国际音标、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等角度,分析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各自音位特征。其次,从语音学的社会属性角度,拟出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汉语七大方言;辅音;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

引言

语音学(Phonetics)是对人类语言发音进行的研究,包括建立一套描述语音的方法、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建构,还包括语音研究成果的一系列社会应用。语音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本文将辅音作为语音分析的基础,首先分析汉语七大方言概况及其辅音音位特征,其次再进一步探讨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研究意义。

一、汉语七大方言概况及其辅音音位特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有声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语言,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所广泛使用的语言,目前使用人口约14亿。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回顾汉语语音学历史,古代汉字记音大致经历了“譬况”、“读若”、“直音”、“反切”四个阶段 。195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确定汉语拼音方案,并采用以拉丁字母作为符号系统,有意识地将汉字国际化,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代标准汉语 拼音共有22个辅音,其中ng[?]只出现在音节末,与单元音结合成后鼻韵母 ,n[n]既能做声母也能与单元音结合成前鼻韵母。

官话方言:74.7% 吴方言:6.9% 闽方言:6% 粤方言:5.2% 湘方言:3% 客家方言:2.5% 赣方言:1.7%

1.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Mandarin),亦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语言及其衍生语言,通行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官话方言大致分为:东北-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北京话包含22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属于汉语方言里的中等水平;2)塞音、塞擦音失去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只保留送气/不送气音位对立特征,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q[t?h]-j[t?]、ch[t?h]-zh[t?];3)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占其发音方法的大多数比例,尤其是塞音和塞擦音较为丰富;4)具有独特的卷舌音(zh[t?]、ch[t?h]、sh[?]、r[?]);5)无齿间音、硬腭音、小舌音、咽音和聲门音。

2.吴方言

吴方言(Wu),亦称江浙话、江南话,分布于江苏省江南地区、上海、浙江省大部分以及江西东北角。吴语内部分为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北部吴语亦称太湖片,分布在江苏省南部(除南京、镇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江苏省中部南通的海门、启东、通州小部及泰州的靖江大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一带,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南部吴语分为:台州片(台州地区)、金衢片(浙江金华、衢州一带)、上丽片(浙江丽水一带以及毗邻的江西、福建小部分地区)、瓯江片(浙江温州一带)、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的高淳、溧水两县)。

上海话包含30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2)塞音、塞擦音、擦音存在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如:bh[b]-b[p]、dh[d]-d[t]、gh[g]-g[k]、fh[v]-f[f]、sh[z]-s[s]、jh[d?]-j[t?]、xh[?]-x[?]、hh[?]-h[h];3)塞音、塞擦音存在送气/不送气音位对立特征,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q[t?h]-j[t?];4)鼻音比较丰富,除了常见的m[m]、n[n],还有? [?]和ng[?];5)无齿间音、小舌音和咽音。

3.闽方言

闽方言(Min),亦称闽语、“福佬话”,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种方言,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东部及西南部、海南、广西东南部、浙江南部的温州部分地区、舟山群岛的普陀、嵊泗地区,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华裔也使用闽方言。厦门话包含18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是汉语方言中最少的 ;2)塞音存在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如:bh[b]-b[p]、gh[g]-g[k];3)塞音、塞擦音存在送气/不送气辅音音位对立特征,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4)没有唇齿音、齿间音、硬腭音、小舌音和咽音。

4.粤方言

粤方言(Cantonese),亦称广东话、广府话、广州话,广东和广西人惯称“白话”(意为两广地区的“普通话”),海外华人则称之为“唐话”。主要通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及广西、海南等地。粤方言是除了现代标准汉语外,唯一在外国大学开设独立研究学科的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广府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话为代表)、香山片(以中山石岐话为代表)、莞宝片(以东莞市的莞城话为代表)、高阳片 、桂南片(以南宁话为代表)六个方言片。广州话包含20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属于汉语方言的中等水平;2)塞音、塞擦音基本失去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只保留送气/非送气音位对立特征,如:p[ph]-b[p]、t[th]-d[t]、k[kh]-g[k]、kw[kwh]-gw[kw]、c[tsh]-z[ts];3)具有独特的唇化软腭塞音(kw[kwh]-gw[kw]);4)无齿间音、齿龈腭音、小舌音和咽音。

5.湘方言

湘方言(Xiang),亦称湖南话、老湖广话,主要使用范围在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境内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湘方言长期以来不断受到毗邻的赣方言和官话方言的影响,加上语言自身的发展,湘方言内部的分歧日益增加,出现了两种既有差别又并存并用的老湘语 和新湘语 。

长沙话包含20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属于汉语方言里的中等水平;2)塞音、塞擦音基本失去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只保留一对擦音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sh[z]-s[s]。受官話方言影响,塞音、塞擦音大多为送气/非送气音位对立,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q[t?h]-j[t?];3)鼻音比较丰富。由于齿龈鼻音n[n]不作声母,只作鼻音韵尾,因此会以齿龈边音l[l]代替n[n],发生两者音位混读现象;4)无齿间音、小舌音、咽音和声门音。

6.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Hakka),亦称客家话、客语、“麻介话”、“土广东话”、“新民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较广的一种,主要通行于长江以南地区,集中于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和台湾。此外,东南亚等地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是说客家方言的。“客家”的名称源自“先入为主,后来为客”,是相对“本地、本土”而言的。广东梅县话包含18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是汉语方言中最少的;2)塞音、塞擦音基本失去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只保留一对擦音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fh[v]-f[f]。受官话方言影响,辅音大多为送气/非送气音位对立,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3)鼻音比较丰富,除了常见的m[m]、n[n],还有? [?]和ng[?];4)无齿间音、齿龈腭音、小舌音和咽音。

7.赣方言

赣方言(Gan),亦称江西话,但是通行地域并不局限于江西,除了江西境内,还包括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与湘方言一样,赣方言也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较少的一种方言。通常分为:昌靖片(以南昌话为代表)、宜萍片(以宜春话为代表)、吉莲片(以吉安话为代表)、抚广片(以抚州话为代表)、鹰弋片(以鹰潭话为代表)。

南昌话包含19个辅音,比较明显的辅音音位特征是:1)辅音数量属于汉语方言里中等偏下水平;2)塞音、塞擦音失去带声/不带声音位对立特征,只保留送气/不送气音位对立特征,如:p[ph]-b[p]、t[th]-d[t]、k[kh]-g[k]、c[tsh]-z[ts]、q[t?h]-j[t?];3)由于缺失齿龈鼻音n[n],因此会以齿龈边音l[l]代替n[n],发生两者音位混读现象;4)无齿间音、小舌音和咽音。

二、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研究意义

1、促进对比语音学的发展

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曾说道:“中国语言学的三个主要问题显然是下面所列的:1)考证中国语言的祖先跟来源;2)考清楚这个语言的历史;3)考明白现代中国语言的各方面。”

2、加强汉语方言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目前来看,汉语和阿拉伯语的语音对比研究对象多以现代标准汉语作为标准。但是事实上,就读阿拉伯语专业的生源范围覆盖了中国各个省份地区,学生说普通话和方言的现象同时并存,甚至有时方言影响的因素大于普通话 。本文选取汉语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基本数据,旨在将它们与阿拉伯语辅音音位作进一步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语七大方言的辅音体系在阿拉伯语语音教学中各自产生的正、负迁移现象,并由此假设分析出以汉语七大方言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阿拉伯语语音的各自过程中产生的正、负迁移现象,最后归纳出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方案。

结语

本课题从共时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地域分布、基本概况、转写形式、国际音标、发音部位以及发音方法等角度,分析了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各自音位特征。其次,从语音学的社会属性入手,提出汉语七大方言辅音体系的研究意义,并联想到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将这些影响运用到外语语音教学领域仍尚待解决,这些有待于笔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 桂灿昆. 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Lewis, M. Paul, Gary F. Simons, and Charles D. Fennig (eds.).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even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as: SIL International, 2013.

猜你喜欢

研究意义辅音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辅音连缀全接触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TiO2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