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2014-04-29于冬梅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悲剧小说的典范。小说刻画了主人公苔丝悲剧及其中人物的人性特点,从不同侧面物揭示了19世纪维多利亚英国社会宗教伦理道德的腐败以及对人的身心的伤害,展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 本文从试图从不同形态的人物身上, 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哈代小说;苔丝;悲剧命运;人物
作者简介:(1964-),女,辽宁喀左人,蒙古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
托馬斯·哈代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性格与环境”表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其中尤以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最为典型, 小说围绕着被侮妇女苔丝的悲剧命运展开, 揭露了19世纪英国社会宗教和伦理道德对人的身心摧残和人性的弱点,其中尤以主人公苔丝的悲剧最为典型,其中环境是苔丝悲剧的主线,本文试图从影响苔丝命运的人物形象身上, 挖掘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苔丝父母虚荣心是苔丝悲剧命运的诱因
小说的主人公苔丝是纯朴的大自然的女儿, 她天生美丽纯洁农村姑娘, 她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宗教法规和社会习俗森严的维多利亚乡村, 她的父亲是个懒惰无能,虚荣愚昧,时常贪杯的小贩子。而母亲是个浅薄庸俗,满脑子迷信思想,仅靠一本算命大全来判断是非的农妇,家里贫寒, 由于家中唯一劳动力“老马” 的死去,使得本来拮据的生活顿时陷于困境, 此时, 苔丝父亲从一个牧师那听说他是贵族的嫡系,这对夫妻对此深信不疑,带着重振家业的美梦和攀龙附凤的虚荣心,他们决定让自己单纯的女儿苔丝去认这门远亲, 作为长女的苔丝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重担, 铤而走险, 不料遭到恶少的奸污,失去贞操,落下了“堕落女人”名声,这次事件对苔丝影响极其大, 从此拉开了苔丝命运悲剧的序幕, 因此, 苔丝父母的虚荣心和利欲熏心是她个人悲剧的诱因,也是她的家庭悲剧的根源。
二、以阿力克为代表的恶势力是苔丝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
在认亲时候, 苔丝遇到了她悲剧命运中的撒旦——阿力克,也是导致她命运的致命因素,这个腐朽没落的贵族的纨绔子弟,是远近有名的猎艳高手和负心汉,在黑谷那个地方算做有劣迹的人物,当苔丝去他家认远亲时,就对苔丝的美貌就垂涎三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苔丝路上遭到村妇的围攻,阿力克出面解围,趁苔丝精疲力竭时候奸污了她,在苔丝遭到安琪儿遗弃后,他又乘人之危霸占了苔丝,此时受到爱人安琪儿的苔丝, 在无情抛弃和家庭的贫困,以及恶棍的百般纠缠下,无助的苔丝,只好违心地屈服于这个恶棍,再次落入恶棍的魔掌,而这不能不归咎于号称天使的安琪儿所施加的外力,濒于绝望的苔丝听到安琪儿回国的消息,大为震惊,受尽凌辱的苔丝,一气之下杀死恶棍阿力克,以死来向爱人表白自己的贞洁,向恶势力提出了公开的挑战,自己也成了宗教祭台上的牺牲品,苔丝的毁灭无疑是宗教传统观念和恶势力迫害的结果,苔丝个人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三、虚伪的宗教和伦理安琪儿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间接因素
苔丝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安琪儿,他表面上看是个思想进步且善意的青年,出身于虔诚的牧师家庭,因对基督教教义怀疑而放弃牧师的职业而去务农,在泰波特斯奶场与苔丝偶遇并相爱,苔丝把他看成美丽的天使,而苔丝认为他是物质和精神美的极致,他们之间的柏拉图式以及略有田园牧歌爱情最终没能经受住最后的考验,在新婚之夜,纯洁的苔丝向他坦诚过去的污点而遭的指责:“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的规矩的,你几乎要逼得我说你是个不明事理的农村妇女。你根本不了解这类事情在社会的分量”。[1] 我既然放弃了娶一个有地位有财富、有教养的妻子的全部打算,我所得到的当然应该是娇艳的面颊和娇艳和朴素的纯洁”[2] 。由此可见, 这个号称天使的安琪儿“实际上在遭受意外事故的打击时,仍然退回到早年的种种教条中去,是个习俗和传统的奴”。[3]如哈代所评论的:也许苔丝从他那里所受到的打击和产生的绝望不亚于从阿力克得到的祸害。苔丝的悲剧是以安琪儿为代表的虚伪的宗教和伦理的所致。苔丝的悲剧因而也是时代的悲剧。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哈代向我们暗示: 苔丝悲剧命运是由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正如苔丝的名字那样,从一开始, 苔丝像蚕茧一样就被包围在错综复杂社会环境中不能自拔,直到最终的毁灭。正如哈代所言:“苔丝的悲剧取决于制约人们的环境,尤其是‘人类设置的障碍物”。[4]苔丝这个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是无辜的,苔丝的悲剧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哈代曾叙述到:“在人类进步达到至美至福的境界时,人们的本能也许更为精微,社会机制的反应也许能更为灵敏,但是现在它们却只能把我们颠来倒去地折磨虐待”。[5] 由此可知, 社会环境是苔丝毁灭的根源,由此可窥见哈代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2] [3] [5]孙法理(译).《苔丝》.译林出版社[M]南京:1993.:291,442, 42.
[4]于冬梅. 苔丝的悲剧性格起源及其社会镜像——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