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领导缘何容易成“老虎”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26期
国企(包括央企)老总,常被冠以“企业家”之称,其实他们未必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家。相反,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这几乎是中国式国企老总的宿命。云南红酒业集团董事长武克钢曾直言:“国企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企业家。我非常同情那些自认为是企业家的国企的人,其实他们不是企业家。为什么?他们是事业家,他们的命运跟企业是分离的。”
企业家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国企来说更是非常稀缺。有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激励国企高管的企业家才能,避免成为贪腐的“老虎”?答案就是十八屆三中全会所说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是解决外在问题,彻底恢复国企的完全企业属性、国企高管的企业高管属性,出资人做干净、市场化的出资人,这为公司治理市场化奠基,从而为国企老总权责利匹配包括激励到位、成长为企业家提供了重要保障。核心是解决成为企业家的内在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持股无疑有利于激发、造就企业家,持有相当股份是企业家的必要条件。然而,正面激励不足,负面激励仿佛有余,如要求60岁退休(少数可以到63岁)。巴菲特、李嘉诚均超过80岁了,何来退休之说?非市场化规则的强制退休打击积极性,激发国企“59岁现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企“老虎”可恨又可怜。可恨的是贪婪,自律不足;可怜的是制度设计不到位,为他们变坏创造了很大的机会,乃至刺激变坏。制度设计远比自律重要。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