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布县一次甲型肝炎局部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2014-04-29次仁顿珠杜晓峰
次仁顿珠 杜晓峰
【摘 要】目的:了解仁布县切瓦乡小学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为今后防治甲肝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采样检测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共发病23例,全部经实验室确诊,总罹患率6.30%。首次病例因不洁饮食所致。还有与甲肝急性病人同吃同住等密切接触是导致各年级中均有甲肝病例出现,结论:不洁饮食是本次甲型肝炎爆发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制度和餐饮业管理工作,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学校;甲肝;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8-02
2013年12月8日上午11时,该县切瓦乡中心小学甲肝暴发流行,从而危害全校教职员工的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疫情处置措施、疫情得以控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切瓦乡中心小学位于仁布县北部,318国道沿线,佳木斯开发区,距县城9公里,属于寄宿制学校。该小学设六个年级9个班,在读学生为368名,教职工16人。切瓦乡小学饮用水源为为集中式供水,水源为山泉水,其他单位及个人均无病例发生。 校内设学生食堂一个(持有卫生许可证),3名工作人员(均有食品卫生服务健康证明)。
2 流行病学特征
2.1发病率:切瓦乡中心小学病毒性肝炎流行自12月初出现首例病人,至12月10日共发病23例,患病率为6.25%(23/368);班发病率为55.56%(5/9)
2.2时间分布:发病23例中12月2日1例,12月4日2例,12月 3日3例,12月7日7例,12月8日5例、12月9日4例、12月10日1例。流行历时一周,其中12月7日一天为发病数高达7例,占总发病数的30.43%(7/23)。
2.3人群分布:本次发病最小年龄为8岁,最大为14岁,低年龄组居多,占发病总数的65.22%,男14例,女8例,在23例病例中,主要为各班级内散在发病。
3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
自12月2日开始该校95%病例有厌油、尿黄、腹痛、恶心、呕吐、巩膜黄染、乏力等症状体征后。学校将病人依次送往县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验室肝功检查:结果所有病例ALT明显升高,HAV—IGM均为阳性。通过对可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肝功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诊断为甲型肝炎。故判定此次疫情为甲肝暴发流行。同时所有甲肝病例在县卫生服务中心当即进行隔离治疗。目前,23例病人病情稳定,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4 流行原因分析
4.1 据调查,校外不洁饮食是本次疫情暴发流行的最大危险因素,理由是:1)食源因素调查:经个案调查于12月2日发现首例患者,病前两周之内该患者有校外某餐馆吃饭史,发病后未及时就医继续上学,成为传染源。2)经现场调查,认为目前已经排除水源传播的可能性,该小学所处地为乡政府所在地,有多个单位及住户。为集中式供水,水源为山泉水,学生中普遍存在饮用生水习惯,其他单位及个人均无病例发生。3)首发病例发病前曾经到学校附近的白云藏餐进食藏面外,一直在学校食堂就餐,但没有肝炎病人接触史。三天后亲戚女生第二个病例出现,她也有与同餐馆吃饭史,并有首例病人有亲密接触史。其可能暴漏日期与甲肝的潜伏期相一致,初步分析认为造成本次甲肝疫情可能与不洁餐具有关。因该餐馆地处318国道沿线,人员流动频繁,卫生条件较差,餐具碗筷清洗消毒工作不严格,餐饮业持证情况不详。4)学校内设有一个学生食堂,均经县食药局所审核审查合格批准经营,食堂3名工作人员均有健康体检合格证,经查该校后勤、炊事人员、教师中未发现甲肝患者或带菌者。
4.2诊断标准 依据GB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执行。
5 采取措施
疫情发生后,主要采取十项措施:一是仁布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地县流病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小组采取对疫情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工作;二是积极有效地进行甲肝病人住院隔离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三是为改善环境卫生,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厕所等地每天进行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四是向全校师生员工尤其小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五是每天认真落实晨晚检工作制度和要求做到五早(发现、诊断、隔离、治療、报告);六是对该校学生食堂的蔬菜水果类进行索证制度,现场监督蔬菜清洗情况,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新鲜蔬菜类食品;七是责成县食药局加强该校周边无证的饮食摊贩监督检查力度和教育部门取缔同班混住制,杜绝混班住宿引起多班级学生患病现象;八是积极开展免疫接种,保护易感人群;甲肝疫苗应急接种率达到81.82%(252/308)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
6 讨论:
23例患病学生肝功检查呈阳性,表明是校内聚集感染。本次甲肝爆发流行与食源污染所致,我们对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原甲肝最长潜伏期内未出现的病例,从整个流行过程分析,由于调查过程中查不出可疑的共同食物及近期村民的聚餐史,但认为本次甲肝流行与水源无明显关系。主要传播因素是引用被污染的共用食物和共用餐具(盘筷)所致。同时下一步强调督促该校学生食堂工作人员加强蔬菜、水果类的清洗烹饪操作过程。
本次甲肝流行的另一种特点是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三年级以下的病例占发病的65.22%(15/23),其原因可能(1)该乡在数天前曾进行一次群众体检工作,但四年级以下学生我未能体检,而六年级未出现甲肝病例是由于2009年学校进行甲肝普种工作,对其产生免疫力有关;(2)该校学生中存在亲戚或朋友同吃同住现象,这就给传播甲型肝炎造成了天然的温床。为此农村应加强该校学生住宿分班制和吃饭用一人一碗筷制,避免交叉感染现象。(3)尤其是要改善村里环境卫生加强学生大小便无害化处理,避免水源、蔬菜污染。(4)大力宣传,动员群众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 玉珍拉错、于德江等《一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调查》,《西藏医药杂志》,1996年,S1期
[2] 杨金芝,李学等,《贵阳市一起高校甲型肝炎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9期
(在此感谢仁布县所有参加协助疫情处置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