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病理诊断及预后评价
2014-04-29肖胜霞
肖胜霞
【摘 要】目的:研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和免疫表型特征对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将4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光镜下组织病理形态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疾病的影像学位于肺部,临床特点是咳痰伴痰中带血等咳嗽症状,且在免疫表性研究中发现癌细胞雌激素受体及细胞角蛋白20为阴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细胞角蛋白7、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细胞上皮膜抗原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为阳性,肿瘤组织学呈分布不均游离乳头状细胞簇的特点。在为期2年的术后随访过程中有2例存活且无远处转移现象,2例腹腔和胸腔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积液。结论:微乳头状可以作为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疾病中肿瘤侵袭转移行为的指标,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应充分注意该病例形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关键词】肺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结构;临床诊断;病理学;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3-02
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肺癌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肺癌中普遍的组织学类型即肺腺癌,但是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却极少见,世界卫生组织对该疾病的描述也很简略[1]。目前,众多学者都加入到对该疾病病理诊断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加深了对该疾病的关注[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从2011年到2012年收治的共4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该疾病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1年到2012年收治的共4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1为58岁男性患者,表现为咳痰和刺激性呛咳,作为支气管炎患者治疗后症状加剧;存在心包积液症状,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测为左肺癌;经CT检查显示肿块边缘粗糙,部分叶间胸膜肥厚,有毛刺,大小为15mm×20mm的高密度结节状影存在于左肺上叶;纵隔内可以清晰的看到直径为0.9cm左右的淋巴结影及其边界。病例2为57岁男性患者,表现为胸痛和干咳,已持续半年;经CT检查显示肿块边缘不规则,部分叶间胸膜肥厚,有分叶和长短毛刺,大小为35mm×25mm的高密度团状影存在于左肺上叶;有局限性喘鸣音症状。病例3为67岁女性患者,表现为无声音嘶哑、咳痰伴痰中血丝且痰成白色,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测为左肺下叶基底段开口处堵塞;经CT检查显示大小为30mm×35mm的不透光毛玻璃样结节(部分呈实性)存在于左肺下叶;左肺有局限性喘鸣音症状。病例4为68岁女性患者,表现为咳痰伴痰中带血和间歇性咳嗽,已持续10天,经CT检查显示肿块边缘不规则,部分胸膜粘连,有分叶和长短毛刺,大小为20mm×15mm的高密度团状影存在于右肺下叶;有干、湿性罗音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胸外科切除手术,且保存有病例标本,将4例标本采用甲醛溶液(10%)固定后用石蜡包埋,之后用苏木精-伊红对4μm的切片进行染色。染色过程中通过EnVision二步法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各项指标通过DAB显色,棕黄色即为阳性[3]。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的年龄范围是57-68,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例,临床表现为咳痰和咳嗽,经影像学显示肺部占位,在术后随访过程中病程为半年到两年,详见表1。
2.2免疫表型
所有患者在上皮膜抗原(EMA)、细胞周期素(cyclinD1)、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中均表达,细胞角蛋白20和雌激素受体均呈阴性,2例患者核增殖指数高度表达,2例患者细胞角蛋白呈中度阳性,详见表2。
2.3镜检
由4到10个毛刺状边缘的癌细胞组合成乳头中央无纤维血管轴心的小乳头状结构即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主间质分离的图像:1)由细支气管肺泡癌类似的癌细胞组合成微乳头细胞,在肿瘤细胞腔内呈漂浮状态;2)细网状的间质同乳头状癌巢分离,有大小不一的空隙存在于二者之间,癌巢好像漂浮在间质中。这两种现象能够同其他肺腺癌并存,占有不同的比重。
3 预后
本研究显示:微乳头状结构存在与否及其所占比例是影响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据相关研究报道: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阴、阳性微乳头状结构患者的预后差别不大,微乳头状结构还不能准确的作为对不分期别的肺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4]。也有研究显示:参考微乳头状结构含量和肿瘤间质浸润分级,对于pT1期肺腺癌,微乳头状结构可以作为间质浸润3级的病例预后评估的标准,阴性微乳头状结构表明侵袭性较低[5]。因此,在pT1期肺腺癌中,微乳头状结构比间质浸润分级对预后影响力大。
4 讨论
作為预后不良病理学疾病,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肺腺癌在诊断过程中一定要对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进行标注,通过浸润性微乳头状结构含量和肿瘤间质浸润状况来对pT1期肺腺癌进行预后评估[6]。其中预后不良的表现为阳性间质浸润3级微乳头状结构,而阴性间质浸润3级和0-2级微乳头状结构均为预后良好,这些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提高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峰. 微小乳头状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价及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4 (1) : 34-37.
[2] 张静,梁智勇,罗玉风,等.伴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0):651-656.
[3] 卢山珊,吴秀玲,董磊. 33例乳腺外具有微乳头结构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癌变·畸变·突变,2011,19(6):479-483.
[4] 卢山珊,董磊,万丽.具有浸润性微乳头结构的腺癌四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37(4):398-399.
[5] 林东梅,马莹,刘向阳,等.肺腺癌中微乳头结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的探讨[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35(3): 151-154.
[6] 徐艳,周晓军,马恒辉,等. pT1期肺腺癌间质浸润分级及微乳头结构的预后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25(5):49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