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教师做到有效管理
2014-04-29高凯生
高凯生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呢?只有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科学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关键词:人本管理;营造氛围;快乐工作;自我激励
一、人本管理,让教师体味工作快乐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对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核心管理过程是通过确定的人类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得以体现的。实施人本管理,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学校管理者是实施人本管理的中心人物,是人性化管理的催生者,也是人性化管理的执行者。
1.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思想
校長应“高瞻远瞩”,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超前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大胆设想是作为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人性化管理的校长,怎么去推行人本管理?
2.学校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
传统的教师评价基本上是从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分别确定几项指标,在形式上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大家只是照章办事,没有太多的张力。所以,对管理者的人格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人本管理思想不一样,它要求管理者宽容、热情,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有人说,管理的起点是修己,正己方能正人。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校长应遵循的准则;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情、学情,不摆架子,不以势压人,平等相处,是校长治校的基本境界。管理者凡事都应以身作则,不断地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
在工作中,校长始终应把自己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上,总是更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都要带头努力做到。体会到身教胜于言传,表率优于说教。在工作中,始终对教师报以尊重、关怀的态度,做到情感、人格上的尊重。领导要与教师心贴心,以诚相待,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觉意识。比如,关心教师生活、体贴教师疾苦等。
同时,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让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完美结合。如果把制度化管理看做一条直线,那么人性化管理就是优美的曲线,相互间的结合才会有完美的图形。如果说制度化管理像坚硬的钢铁,闪耀着冷峻的光芒,那么,人性化管理就像鲜艳的花朵,相互间的结合让我们体会到刚柔并济的魅力。如果把制度化管理看成是广袤的土地,那么人性化管理就是那破土而出的青苗,相互间的结合让世界充满活力。正是这样,我们学校的管理原则才定位于以情感凝聚人心,以目标激励人气,以制度规范人的行为。
二、营造氛围,让教师学会自我激励
管理是艺术,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灵对话,正面评价教师,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领导对自己的关注与认可,使教师心甘情愿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觉主动地学习、探讨,自身塑造出来的。因此,创造教师自觉学习进取的氛围,比对教师进行高强度的业务培训更为重要。创造教师自觉学习的氛围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如注重师德培养,强化思想氛围;开展教师沙龙,创设民主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创设进修氛围;深入课题研究等。只要是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因素,都可以构成教师学习进取的氛围。这些氛围,构成了教师主动进取发展的大环境,创设教研氛围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但这种体验一般是短暂的、外在的。因此,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引导教师学会自我激励,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
内在激励是自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这种激励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等,对学校目标认同,易产生肯定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内心便会要求自己进一步做好工作,自觉产生一种精神动力。这种激励的控制条件在于内部,在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它不仅能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能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是长久的,遇到困难也会一直保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做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导,而内在的激励,人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比如,在给老师做听课报告或进行业务讲座时,我尽可能多地从每位教师的课堂上寻找闪光点,运用正面的实例加以分析论证。这样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内驱力。
管理的秘诀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真爱。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富有的情感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使他们能更深入地投入。管理者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应是张扬教师的真、善、美本性,激发教师的生命活力,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要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广大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建辑.教师的品质和修养[J].江苏教育,1980(12).
[2]常春元.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教育,1980(9).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保平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