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治疗分析
2014-04-29蔺玉枝
蔺玉枝
【摘 要】目的:探析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相较于对照组(79.41%)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5%)与对照组相比(20.59%)较低。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20-0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的常见内科急症,多发于中年人,典型表现为呕血、黑便,病情轻微患者可仅便血,而重症患者则会同时发生便血以及吐血。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应激性溃疡、胆道疾患、尿毒症与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与“热”和“虚”密切相关,患者饮食不调或者情志抑郁均有可能引发疾病[1]。临床中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通常采用西药,临床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且副作用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年龄在24~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6±2.31)岁,病程为4.5h~5.5年,平均病程为(61.49±2.71)天;女性19例,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4±2.08)岁,病程为6h~4年,平均病程为(57.32±2.96)天;出血量在400ml以下的有11例,400~1000ml之间的有23例,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的6例。对照组34例,男性18例,年龄在2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97±2.48)岁,病程为5h~7年,平均病程为(72.64±3.18)天;女性16例,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2±3.77)岁,病程为6.5h~4.5年,平均病程为(59.86±2.91)天;出血量在400ml以下的有7例,400~1000ml之间的有19例,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的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与X线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的有26例,胃癌的有7例,糜烂性胃炎24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所有患者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出血量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必要的基础治疗与营养支持,对出血严重患者给予适量输血。观察组接受中医疗法,基本方剂如下:30g的白芍与白及,配以20g的乌贼骨与炒地榆,加用15g的炒槐花与大贝母,最后加入10g甘草与大黄制成汤剂。对于胃热灼痛患者在基本方剂的基础上加用15g的厚朴与延胡索,配伍30g黄苓;对于胃脘隐痛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在基本方剂基础上加用30g的党参、30g的黄芪与炒当归,并配以15g白术。以水煎服,1天1剂,每剂分为3次服用。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炎患者给予甲氰咪胍治疗,白天用量为0.8g,静脉滴注,晚上用量为0.4g,肌肉注射,并配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对于出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配置生理盐水口服治疗,30ml/次,每天2~3h/次。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3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愈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愈患者34例,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相较于对照组(79.41%)明显较高,见表1。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例,其中腹部不适患者1例,反酸嗳气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7例,其中腹部疼痛患者3例,反酸嗳气患者2例,黑便患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与对照组相比(20.59%)明显较低。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消化道出血的人数逐渐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并且趋向于低龄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呕血与黑便,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病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西医认为,内分泌失调、过度的胃酸分泌或者作为屏障的胃粘膜受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病症发生[3]。而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属于“远血”的范畴,患者脾气虚弱,难以统摄血液,导致血液外溢,血液上逆发生吐血,血液下逆出现便血,在次基础上脾胃虚寒症状发生。患者阴虚内热或肝火犯胃也有可能导致疾病发作,一般患者多数为胃热者。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讲究血症论治,无论患者是便血还是吐血,首先应该辨清寒热,吐血者一般是因为热邪所致,治疗时需要凉血止血与降逆清火,便血则是由于阴络损伤,治疗中应注意益气摄血[4]。本次研究采用的基本方剂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与燥湿利水的功效,常用于腹胀泄泻的治疗;白及与乌贼骨属于止血类的药物,能够补肺生肌、化瘀止血;炒地榆与炒槐花可以止血凉血,清热解毒的效果明显;大贝母润肺止咳的疗效卓越,化痰止咳效果好;大黄可以泻热毒、行滞血;甘草能够调和百药,效果明显。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其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79.41%),黎军[5]等人的研究中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样采用此方法治疗,总有效率96.37%,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长期服用西药会对患者机体的肝脏、消化道等脏器造成严重损害,而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也说明这一点。由此表明,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培琳,谭丽娟.奥曲肽联合中医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046):79-81.
[2] 路小燕,张照兰,侯杰,等.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与气温节气变化关系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 2012,21(03):370-371.
[3] 邓彪.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2,33(09):96-97.
[4] 蔡陈效,冀子中,陈晓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44(0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