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的分析及护理措施
2014-04-29李春燕
李春燕
【摘 要】目的:探讨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危险因素,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ICU病房呼吸机下机械通气3d以上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患者予以优质规范护理。结果:年龄>60岁33例,发生VAP共29例(发生率87.88%);肺功能障碍44例,发生VAP共32例(发生率72.73%);误吸反流15例,发生VAP共11例(发生率73.33%);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19例,发生VAP共14例(发生率73.68%);气管切开共25例,发生VAP共29例(发生率80.65%)。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VAP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VAP的几率(P<0.05)。VAP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经优质呼吸道、口腔等护理干预,VAP得到控制共36例(83.72%)。结论: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要警惕高龄、肺功能障碍、误吸反流、抗菌药使用、气管切开等引发VAP,予以规范的呼吸道、口腔护理,提高护理水平。
【关键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32-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ICU病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及护理的患者最易发生的一类院内感染疾病,成为ICU病房内机械通气最为常见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发生VAP后病死率最高可达75%[1],會大大增加患者治疗及护理难度、加重患者及家庭的精神负担与经济负担。本次研究着重对我院ICU病房80例机械通气3d以上的患者进行VAP临床研究与调查,同时予以规范的护理,以期对ICU病房VAP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80例ICU病房呼吸机下机械通气3d以上患者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2.8±1.7)岁,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有33例;存在肺功能障碍44例、误吸反流15例、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19例、气管切开31例;机械通气时间3d~36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1.8±0.6)d。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分析
全组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72h之后开始定期采取呼吸道分泌物样本,接受X线胸片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检测、呼吸道脓性分泌物测定、分泌物病原菌测定。
呼吸道分泌物测定及其病原菌检测均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和相关试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完成,并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实施病原菌分离检测操作。
1.2.2 VAP护理
体位护理:将患者头部抬高至呈现40°左右角,需要鼻饲的患者鼻饲后保持半坐卧位连续1h,避免发生误吸和反流。
呼吸道护理:专人及时处理患者口咽部位分泌物以避免误吸,不定时为患者拍背、翻身,并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和咳嗽;合理控制插管气囊压力,注意检查生门分泌物是否下滑;规范检查气管内壁情况;每日进行口腔PH值检测及药敏培养试验,规范选用漱口水彻底清洁口腔,每日1次;根据实际PH值情况合理选用相应的溶液维持口腔PH值。
营养护理:注意将患者头部抬高50°左右情况下方可进行鼻饲[2],完成鼻饲后要连续半小时保持的半卧位,此时尽量不要翻身、扣背、吸痰。
1.3 评价标准
根据以下标准观察80例患者中VAP发生情况: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上升至10.0×109/L以上,X线胸片可见肺部浸润性阴影,呼吸道现脓性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出现相关病原菌。
对VAP患者予以优质护理,通过外周血白细胞测定、X线胸片、分泌物检测等方式评价VAP是否得到控制。
1.4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共43例(53.75%),经对本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调查,总结VAP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肺功能障碍、误吸反流、抗菌药使用、气管切开等。
2.1 各类危险因素下感染率对比
本组患者共80例,年龄>60岁33例,发生VAP共29例(发生率87.88%);肺功能障碍44例,发生VAP共32例(发生率72.73%);误吸反流15例,发生VAP共11例(发生率73.33%);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19例,发生VAP共14例(发生率73.68%);气管切开共25例,发生VAP共29例(发生率80.65%)。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VAP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VAP的几率(P<0.05)。
2.2 VAP感染患者病原菌分析
发生VAP的43例患者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共6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41株(59.42%)、革兰氏阳性球菌16株(23.19%)、真菌12株(17.39%)。
2.3 护理效果
经优质呼吸道、口腔等护理干预,VAP得到控制共36例(83.72%)。
3 讨论
ICU病房VAP的发生率随连续机械通气的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有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机械通气每延长1d,VAP发生率便会上升2%。本次研究中患者VAP危险因素主要有高龄、肺功能障碍、误吸反流、抗菌药使用、气管切开等。当患者年龄较大时,其自身免疫能力明显下降,长时间连续机械通气更易出现VAP症状,而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及制酸剂等物质,则会大大增加爱患者胃内、口咽等部位致病菌寄生及繁殖数量,若患者同时有气管切开的现象,就更易发生局部感染及误吸、反流,进而引发VAP。
护理干预是预防及控制ICU病房VAP的重要手段。误吸、反流等危险因素的预防及控制主要通过规范的体位护理实施,一般在鼻饲、胃管拔除等时候要及时将患者上身抬高30~50°,避免误吸和反流。日常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彻底进行手部消毒,并严格做好所有器具、设备的无菌处理,切实为患者日常护理及治疗工作提供无菌环境,方能避免长期的机械通气中有病原菌趁机而入。要根据患者病情、机械通气时间等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抗生素,并密切观察患者使用抗生素期间是否有VAP症状表现,一旦出现类似VAP的症状,要立即停用或调整抗生素种类、用量,及时进行痰培养、药敏检查[3]。根据患者胃肠道健康状况选择性予以肠道营养供给,先吸痰、后鼻饲,鼻饲后短时间内不吸痰。总之,ICU病房临床护理及治疗中要注重各项危险因素的控制,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将机械通气期间VAP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友芳,林春喜,李锦霞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20):1847-1848.
[2] 石崛.预防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243-246.
[3] 梁英英,钱小毛.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