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文化教育传统探析
2014-04-29程颖
程颖
摘 要: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向学生传递优秀的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染、陶冶中主动感受和体验文化,在对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发展自身,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文化传统
教育的核心之所在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语文教育之文化担当除了涵盖语言符号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情感启迪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格唤醒。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唤醒心智等文化因素的建構过程,而这些文化因素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1.“以文教化”的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培养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等实用价值,也具有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文化价值,能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这与我们的教育一直倡导的“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理念是一致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加强语文教育在工具层面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 。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文教化”,所谓“观乎文天,以察时变;观乎文人,以化成天下”,“敷文化以柔远”等,说的就是“文”对人的指导意义。“以文教化,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可是在19世纪,随着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外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的涌进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一些爱国志士在探求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味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照搬西方,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却面临许多问题,而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没有人文精神的国家不可能繁荣,没有灵魂的躯体就是行尸走肉。如何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精神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人民安居的精神指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现象中所蕴藏的基本精神,它以人为本,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从而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的教化作用至关重要。所谓“文”就是指传统文化。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修身为本”的教育方法。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可见修身的重要性。儒家提倡以“人性”为切入点,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目标,通过确定自己的立场,然后自省,克己达到修身的目的,从而为国家效力。再次,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并蓄。譬如古代的忧患意识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可用。古典人文精神中倡导的道德精神是现代法律所不能替代的,所以道德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孝悌、忠义、诚信等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同样适合于现代的社会,并且永远不会消逝。
2.传统经典儒家文化在人文教化
何谓“人文文化”?它至少蕴含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在于它孕育了人性精神,使心灵获得价值感、和谐感。语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它还能开发人性,教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与人文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语文素养、思想素养、心理素质必须以人文文化作为背景,并根植于人文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顺利发展。实践证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被垮;没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民族会不打自垮。语文教育过程中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因素,突出其人文价值,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很有必要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是素质教育的产物,也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使命。
读儒家经典,我们可以读出里面有“忠信以为宝,多文以为富,非时不见,非义不合,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博学而不穷,笃志而不倦,举贤而容众,其宽裕有如此者”,孔子之人格,是知、情、意三方面同时发展,相互协调,以增进高尚之人格,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选读中国古代的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有助于扩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文本解读是从‘言到‘象再到‘意的纵向理解活动,是在审美欣赏中进行阅读的。能够引导学生在鉴赏经典时真正做到“知人论世”,而不是在断章取义、照搬术语、硬套语法,结果最终弄得“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其一,阅读经典,去伪存真。经典文化虽然经过历史千万年的洗礼和考验,但是总会有一些糟粕。只有在潜心研读中去掉不好的,留下精华的,经典的文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的社会,与时俱进。其次,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所谓虚心,就是虚怀若谷。所谓涵者,就像春雨润花,清渠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所谓泳者,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所谓切己体察,就是置身其中,体察自省。好的经典,需要认真的理解和体会,并且要融入其中,像鱼游之于水,人之濯足于水。只有将经典中的精华用于实际,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育作为传播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精神的载体,作为贯穿每个中国人学习生涯的一门基础课程,不能不给予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研究和探索适合当下的、长远的语文教育模式,构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教育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每个中国人的语文教育基础,精神品质培养基础 。
参考文献:
[1]傅丽霞.张兴华 《语文解读文化研究》[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11
[2]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