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2014-04-29刘萍孔金平王小春
刘萍 孔金平 王小春
摘要:河北工业大学的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近几年经历了几次调整,本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历年变动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就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索,以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
河北工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由初始的本科一批1个班35人发展到2013年的本科一批(3个班)及本科三批(4个班)共计约150人,从招生人数上看有了较大的发展。专业教师的人数也由建设初始的6个人扩充到了目前的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助教3人,所有教师中72%为博士毕业生,年龄分布涵盖了老中青各年龄层,分布较为合理。
一、社保專业培养方案的历年变动分析
社保专业自招生以来,培养方案也经历了几次变动,现将近五年来培养方案的变动情况总结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社保系总学分较高,基本接近本学校的最高限额200学分,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而且由于实践课学分逐年加大,受学分总数的限制,理论课学分数逐年压缩,可是部分课程在调整过程中考虑到课程延续问题(即部分学生不及格重修重考问题)及教师备课不易,不便轻易删除问题等,实际操作中将其调整到专业模块类课程中,实际安排任务时仍然开设,这就造成实际开设课程更多,学生压力更大的问题。
在2009年至2013年的课程变动中,变动比较大的是2013年。在2013年的培养方案调整中,主要是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保证学生及教师能够“全程全员”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特别是,针对准备出国留学、保研、考研的学生群体,增强实践课程很有其必要性。
二、培养方案设计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针对目前社保系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我专业发现在培养方案的设计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社保专业培养方案的宏观设计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不像法学等一些老牌专业,有着成熟的课程体系,有部分专业课程还存在课程名称不同,但内容相同等方面的问题。社保专业的培养方案在调整的过程中虽说加入了不少课程,但没有强调学生的特色,课程门数众多,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压力。
其次,在实践课程增加后,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这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根据过去两年的经验,以往的暑期实践作业,存在少数学生明显没有做好调查或者根本没有进行社会调查的现象,从而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
再次,学生文理兼收问题。早在2011年开始实行数学类课程学分增加的调整之前,我校社保专业就一直面临这个问题。由于招生时学生是文理兼收,且文科生数目较多,很多涉及到数学类课程或者计算类的课程学生成绩很差。文科生对所有数学类课程均存在厌学心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讲解经济学上同样的微积分计算问题,由于基础不同,理科生觉得很简单,文科生觉得在听天书,课堂进度很难把握。这一问题在数学类课程增加后更加明显,部分文科生怨声载道。
三、试行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我专业经过研讨,提出以下相应的解决建议。
首先,关于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定位及如何符合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为市场所接受、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需要,即相关的用人单位到底急需哪类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而考虑到就业和社会需要,其发展应该突出三个重点: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前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而随着劳动者权益观念日益突出,劳资矛盾、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大量的懂劳动关系,精通劳动关系的人才,来处理劳资冲突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专业增加了部分劳动关系方面的课程。同时自2007年开始,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社保专业建立了包括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衡水市(承德、邯郸、秦皇岛、唐山、邢台、廊坊、沧州、张家口、保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保局、天津河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市新技术产业园区劳动人事局、天津市红桥区、南开区、河东区社会保障分中心等单位在内的若干实践基地,这为我专业进行实地调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便于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并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
其次,对于培养方案的特色建设问题及实践课的过程控制问题。我们决定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结合实践课程,将调研深入到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可在学分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加大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开展实践课建设过程中,对于实践过程的控制及对于实践结果的检验同样重要。比如,通过提交图片、视频等资料对调研过程进行检验,或者对于每次实践调研活动之后做得比较好的调查作业进行评优总结,通过学生大会、新闻、系刊等多种形式进行表彰,以加强对调研结果的检验。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在巩固及增加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我专业还计划建立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以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关于文理兼收的学生的问题,目前学院领导给出一个方案就是可以3个班在分班时候进行划分,类似高中的文理分班,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具体协商。
总之,以上问题及解决建议是我专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目前已经和计划实行的方案,我专业会就未竟问题继续研究探讨,希望可以为促进社保专业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春 李培智 刘萍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