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技巧在新闻采访中的效用
2014-04-29于露刘星煜
于露 刘星煜
采訪是获取新闻事实最原始的动力,也是整个新闻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步。采访当中,如何向受访者清晰、明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对一名记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采访,首先要是一次顺畅的沟通。如何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笔者结合实践,谈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根据以往采访的经验,笔者以为,语言表达需要明确体现出的几个特点:可感可信、互动共鸣,真实可靠、观点鲜明,迅速敏捷、精准有效和即兴表达。
1.可感可信、互动共鸣。在采访时,多数情况下,记者与受访者是不相识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情绪态度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求得情感上的共鸣。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语言表达要有情感的流露,要能够和对方形成互动,使对方从一开始的心存戒备、无话可说,到后来有话可说,想说愿说,彼此形成交流,最终达到采访目的。
今年初,记者到一家幼儿园采访一位七○后的园长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看法。一开始,对方觉得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为了营造一种共鸣的氛围,记者播放了手机中“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当温暖的旋律响起、写实动人的歌词呈现出来的时候,对方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记者试着让其就这几年来身份的转变——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作为切入畅谈时间的流逝,收到了非常理想的采访效果。
2.真实可靠、观点鲜明。交流,是双方沟通的一个过程,采访其实就是一场交流。所以,它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做到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一往间,才能获得被采访者真实的意见反馈。
3.迅速敏捷、精准有效。新闻讲求时效性,时长拖得太久就不是“新闻”而是“旧事”了。所以新闻采访也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甚至可能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排除干扰,精确地抓到新闻事件当中的主要矛盾,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而不是一味言而无物地盘问被采访对象。要以有效的语言表达获取重要信息。
比如在应对火灾、车祸等突发事件时,现场永远会比大量的语言叙述更具说服力。而且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场,记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用最简短的语言记录下现场情况,带回最真实的第一现场。
4.即兴表达。每位记者都不是导演,在亲临现场前,尽管已经做好各种准备,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这可能会打乱记者原有的采访思路和设定好的先后顺序。这个时候就要求记者对语言的表达进行重新思考与组织,要随机应变,根据新的诉求,调整改变问话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记者要具备一定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既然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具有上述特点,那么如何运用一些表现技巧来体现这些特点,从而得到最佳的采访效果呢?
1.说一口标准普通话。新闻记者要想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吐字发音,要说普通话。
2.可能用到的表现技巧。这里有一些表现技巧值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借鉴,比如 “重音”和“语气”。重音,对于重要的部分,说话人往往会加重语气或提高音量,这些被强调的词、词组、短句就是重音。记者采访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的,而且常常时间紧任务重,所用语言需要精心设计,提问时就得紧紧抓住这一个个“扣儿”,将它们强调出来。
比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重音在“你”上,那么强调的是对方非常独特的,出于自己真实意愿的一个看法。但如果重音在“怎么”上,那也许对方的回答会很中庸,变成了一些场面上的话。
语气,表露着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在采访活动当中,不同的语气可以传达出多种感受,或热情肯定、或亲切柔和、或嘘寒问暖……这些感受作用于被采访者,会使他们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言谈举止和对待采访的态度。
3.不能缺少的辅助语言。最常用到的辅助语言应该就是体态语言了。而在体态语言中要特别强调眼神和手的运用。
首先说眼神,记者在采访时,眼神首先应该是集中的。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专注的眼神,传递的是你用心倾听的那一份真诚,受访者会因为你充实而有内容的眼神,得到鼓励和认同感,从而产生想要诉说的欲望。
再说手,一方面可以用手指明方向、位置等,另一方面,用手轻拍对方的肩膀,或者轻抚对方的头,这些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是说,手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责任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