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方法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注射液临床护理观察

2014-04-29田梅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3期

田梅

【摘 要】目的:观察并对比静滴加热后甘油果糖注射液与常温甘油果糖注射液的血管反应发生率。方法:将我科需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滴注加热后甘油果糖注射液,对照组患者滴注常温甘油果糖注射液。结果: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静脉滴注加热后甘油果糖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血管反应。

【关键词】加热;甘油果糖;护理觀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77-01

甘油果糖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高渗脱水剂,因其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又具有改善组织水肿的作用。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脑血管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缓解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肢体创伤及手术后的肢体或关节肿胀等,用来消除局部肿胀、促进功能恢复等。然而在临床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中常出现一些皮肤瘙痒、皮疹、疼痛、肿胀等血管反应及静脉炎的问题,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本地区秋冬季节气温较低,血管反应发生率较夏季明显升高,我科护士根据甘油果糖注射液特点,将甘油果糖注射液加热后静脉滴注,明显降低了血管反应的发生率。故本项研究意旨在总结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注射液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经验,从而能够避免或减少血管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加了患者的满意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1日~2013年3月30日在我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5岁,平均53.3岁。对照组患者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8岁,平均56.2岁。使用该药天数均为7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应用甘油果糖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输注将加热至25℃-28℃后的甘油果糖注射液。对照组输注室温下的甘油果糖注射液。 两组静脉滴注速度均为40滴/分钟,用量均为250ml,穿刺工具为BD公司24G留置针,穿刺部位均选择上肢前壁较粗的、弹性相对好的静脉血管。向患者做好解释,告知患者该药使用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偶发血管反应,以配合治疗。一旦发生血管反应,均严格按照我科输液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定的静脉炎报告的分级,根据血管反应严重程度给予判定[1]。(1)无刺激症:无自觉症状,穿刺局部无异常反应;(2)轻度血管反应:穿刺局部轻微麻胀,但无红肿;(3)中度血管反应症:穿刺局部刺激痛,有红斑伴灼热,且沿静脉方向放射;(4)重度血管反应:局部刺激症状较重,且在静脉穿刺上方约10cm处出现皮肤红肿,高出对侧手臂皮肤围径约0.5-1.0cm,并放射至肩部疼痛。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及数据分析。

2 结果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注射液后,其效果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血管反应发生率比较,秩和检验Z=-0.627,P<0.001,按检验a=0.05的标准,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管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甘油果糖注射液属高渗性脱水剂,因其药性相对温和,安全性高,脱水效果持久,且对血管刺激相对较小,故甘油果糖是我科常用的高渗脱水剂之一。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护士观察到患者常常发生局部皮肤麻胀、疼痛、红肿、及静脉炎等不同程度的反应,使患者产生不适感,从而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延误病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有效措施预防及降低在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时的血管反应对临床疗效及全程护理质量的保证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元伟静[2]等采用冰袋加50%硫酸镁湿敷、杨小珊[3]等采用赛肤润预防甘油果糖所致静脉炎均可降低血管反应发生率。我科护理人员根据甘油果糖注射液的特点,采用先加热甘油果糖注射液再予静脉滴注的方法,可显著降低血管反应的严重程度与发生率,为临床静脉滴注甘油果糖的护理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

[2] 元伟静. 冰袋加50%硫酸镁湿敷预防甘油果糖所致静脉炎及渗漏的效果观察[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1)

[3] 杨小珊,陈劲. 赛肤润预防甘油果糖所致静脉炎的护理研究[J]. 全科护理.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