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2014-04-29王素莲
王素莲
一、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索新知的一种强烈欲望。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在这节课中还有好多问题值得去研究,去探讨,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打电话与老师探讨,与我联系的电话号码是ABCCDECA。学生会很茫然,这时大屏幕出示探讨热线:A是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B是最小的合数。C是最小质数也是偶数。D是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和。E是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奇数的和。翻译出来的电话号码就是84226328,这一练习,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耐人寻味。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渴望完成任务,这样的数学课他们还能不喜欢吗?
二、创设情境,注意活动性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要为生活服务。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带有情趣、带有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運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时,可设计这一练习:2名老师带45名学生参加游船活动,每艘船最多乘4人,他们至少租几艘船?经过探索这样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优化解题策略。
三、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学生是独立的人,独特的人。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层次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教学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学生探索出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来巩固、消化新知识。A组题:求圆柱的体积。(1)半径3 厘米、高10厘米。(2)直径4厘米、高6厘米。B组题: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C组题:自来水管的直径是2厘米,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8厘米,一位同学打开水龙头洗手,走时忘了关,4分钟后被另一位同学发现才关上,请算算大约浪费了多少千克水(1升水重1千克)?这样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的目标。
四、拓展思维,注重发散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发散思维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性、发散性呢?我觉得不单单要在课堂上设计拓展思维的提问,练习题更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下面这道是结论开放题:小红、小明、小力三人合租一辆车,最后小力一个人坐到终点,付了90元车费,他们三个人该如何承担车费?方案一:可按路程比来分配车费。小红付90÷(1+2+3)=15元。小明付90÷(1+2+3)×2=30元。小力付90÷(1+2+3)×3=45元。方案二:可平均分三段路程,每段30元,第一段每人付10元,第二段小明小力合乘,两人各付15元,第三段小力一人付30元,这样小红应付10元,小明应付25元,小力应付55元。开放性的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创设了机会,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性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时学会动脑;操作时学会思考;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在探索出了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后,我设计了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练习。在《三角形的关系》一课,我设计了“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的实践操作题。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试一试的活动最终发现答案,这比老师硬教给学生死记规律效果好得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练习设计策略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融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探索性为一体,切实做到让学生喜欢数学,乐学爱学,才能有效地避免类似崔先生及我们身边小学生“数学恐惧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