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宽基础、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
2014-04-29李汉良
李汉良
摘要:高职“宽基础、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通过拓宽课程的专业基础模块,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通过将课程中的专业模块分多个专门化方向,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能力。本文对“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的课程观、课程综合化等内容做了阐述。
关键词:宽基础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
高职“宽基础、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以下简称“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是在结合我国国情,并充分借鉴“双元制”模式、CBE课程模式、MES课程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块课程强调胜任岗位的要求,突出对从事职业所需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很强。
“宽基础、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从事职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发了职业的各个专门化方向的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结构分为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包括协作、沟通协调、组织、思维分析以及抗挫折等能力。专业模块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以及专门化方向模块两部分。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由该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组成。宽厚的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起到了强化作用;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主要涉及各个方向的岗位群,分别包括多门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一、“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教育观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是人们对课程本质、属性、功能、结构、原理和法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作为一种职教课程模式,有其特定的课程观。
1、生存观
职业学校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重视职业分析,为学生获得上岗资格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中有多种选择的可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校通过“宽基础”能相对稳定办学,通过“多方向”能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还能及时开发新的专业方向,提高了办学活力。
2、发展观
“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的发展观,既体现于课程能及时调整以适应科技进步引发职业演变的发展,也体现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会发展。
“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无论“宽基础”阶段,还是“多方向”阶段,均由各种类型的模块组成,能通过多数模块不变,只开发少量新模块就能在开发成本不高的情况下,通过新、旧模块重组来适应职业的演变和发展。既可以开发新的“大模块”来对应新产生的职业,也可以开发“小模块”来更新专项能力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某一职业内涵的变化。
“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在“宽基础”和“多方向”两个阶段中,均安排了必修和选修模块,在“多方向”阶段还有一些与职业不直接相关的模块,在宽基础阶段专门安排了包括职业指导在内的公关类板块,再加上倡导学分制,既为学生根据个性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又引导学生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3、基础观
职业学校教育是定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为受教育者走上社会以后终身接受定向教育奠定基础的环节。不论从生存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均应强化为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多资格、多证书”是“多方向”阶段的主要功能,那么“重发展、有后劲”是“宽基础”阶段的主要功能。宽基础四大板块,均围绕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职业培训课程应以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强调所学知识、技能对现实需要的“‘必须、够用”;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既应重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更应重视职业岗位的未来需要,强调所学知识、技能对未来需要的“必须、够用”。
二、“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对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作为多元整合型课程的一种课程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结合国情和职业学校实际,兼收并容各家之所长。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的内涵之一。前文所述课程综合化产生的背景,就是“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必须采用这种手段的原因。就最直接的动因而言,既要通过“宽基础”以培养关键能力为重点做到“重发展、讲后劲”,又要通过“多方向”以强化从业能力为重点做到“多证书、多资格”,不重视课程综合化,就难以解决有限的总学时数与拓展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种共适性较强的职教课程模式,“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在课程综合化的范围和程度方面,要求从专业和学校实际出发,讲究综合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既不追求综合化的一步到位,更不能“一刀切‘ 就现阶段的一般要求,“宽基础、多方向”模块课程在使用课程综合化手段时,应有以下重点:
第一、针对某一职业从业能力的“大模块”:从综合化范围看,应采用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并以目标模式为主体,辅之以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从综合化程度看,应争取达到完全综合型的程度。
第二、拓展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大模块”:此类模块多半属于选修,应采用以受教育者个体兴趣为中心综合化的方式:
第三、“宽基础”第三板块即公关类板块:理想状态应当以公关能力为主的社会能力形成为主线,把职业指导、伦理学及其衍生出的职业道德和礼貌礼仪、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予以综合化,并达到完全综合型的程度。由于此种教材还未问世,而各校担任此类科目的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现阶段可用“拼盘”式的組合型综合化,甚至只达到协调型的水平。
第四、“宽基础”第四板块即职业群专业类板块:应以非主干专业课的综合化为重点,既可以是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的综合,也可以是相邻专业理论课之间的综合,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和技能面的目的:主干专业课的综合化也可以尝试,但应慎之又慎,因为这些科目是职业群最基础的通用内容。现阶段应以学科之间的综合化为主,达到组合型水平,待成熟后再继续深化。
第五、“宽基础”第一、二板块即政治文化类和工具类板块:只在非主干科目之间探索综合化。数学,语文等主干文化课应在保证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渗透能力培养,至少在现阶段不考虑使用综合化手段,应保证这些学科自身的结构和自身“探究逻辑”。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
参考文献:
[1]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88.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2.
[3]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4]吴雪萍.中英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 (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