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文化就是重新确立敬畏之心
2014-04-29
问/杨晓华
答/楼宇烈
中国的文化就是要让我们反省自己。环境是你破坏的,应该是你反省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如果自己的身心出了问题,也要向内,看自己的内心
这些年来,先生一直身体力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广泛。联系到中国近现代以来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和核心价值是相冲突的,因此其萎缩实属必然。
日本不就是以阳明之学来搞明治维新的么?他们提出“和魂洋才”,就是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但是保持日本的文化灵魂,他们的目的达到了。我们很多人认为用、体是不可以分开的。为什么用和体不能分开呢?用最终是用,方便就可以用,用应该为体服务。
在价值观念上更深层次的障碍在于,我们看文化有一个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一个优劣的问题,注重这重判断,不注重文化的类型差异。很多人觉得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西方是工业文明,后来的肯定比前面的先进。事实上,近现代以来,连西方人也逐渐领悟到,过去对自己传统的否定过于剧烈。
西方人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实证思维,实证思维看问题都是理想主义的,绝对的,要将事物彻彻底底分辨清楚。但是中国文化看到的是是非中间的转变,是和非彼此互含、转化。这种辩证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和实证思维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最关键的是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实现转变。
如果思维方式和主流价值观念不能为主流接受,传统文化的复兴仍然是很艰难的。
在精神生活领域,西方文化强调向外,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向内。讲到天地万物和人的关系,我们认为人是主体,这个主体要承担责任。比如,我们的生活环境出了问题,我们是责怪外界环境,还是责怪我们自己?是治理环境还是治理我们自己?中国的文化就是要让我们反省自己。环境是你破坏的,应该是你反省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如果自己的身心出了问题,也要向内,看自己的内心。
但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要改变,不能仅限于思想层面,而是要付诸实践,“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礼乐并重。礼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使人可以在行为中践行道德价值;乐就是通过艺术的感染和引导,陶冶性情,使人接受基本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文化艺术,不是从技艺角度看问题,是从精神食粮的角度,看其中有多少道。“文以载道”,就是要把人的天性,引导到一个不至于泛滥的层面。艺术的功能是引导人欲,让眼睛看正的,耳朵听正的,防止靡靡之音、感官的刺激,把人引导到邪路上去。现代艺术完全是拼技能,崇尚感官的刺激,人欲的放荡,这就是玩物丧志,艺术就异化了。这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精神。
中国人认为最好的德行是“德侔天地”“德配天地”,跟天地一样。中国人从来不讲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相反是要不断地向天地万物去学习
从历史来看,我们的理想人格一直十分崇高,但是在现实层面,中国的道德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几乎历代都遭到严厉批评。
正是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太多,才要通过树立理想去解决。我们把什么口号提得最响亮,就说明现实中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但是中国文化是通过向内用功来解决问题的。老子讲:“六亲不和有孝慈。”他觉得六亲不和是因为人失去了天性,恢复了天性,人就不会勾心斗角,因此他希望回归人的本性;儒家则希望用一套体现仁义之心的伦理程式来规范人。
西方人完全不同,他们是要借助法律的力量、上帝的力量进行外在的强制。
在我的理解中,西方基督教有着強烈的原罪和忏悔意识,他们的内在道德律也是很强的。
他们是通过外在的力量——上帝和法律来唤起人的内在觉悟。西方的文化是救赎和他律,中国的文化是自救和自律。西方人要重新唤起人们的自觉性,靠的是法律的权威和上帝的威严。中国文化中没有造物主、救世主观念,我们是自己救自己,强调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祖先、子孙。现在,我们既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没有很好地学到西方的传统,我们变得没有约束,没有信仰。
大家感到信仰缺失,实质缺失的是什么?是敬畏,对自己的敬畏,对他人的敬畏,对世界的敬畏,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所以,只要对我有利,哪怕是老天爷的,我也敢夺取、拿来。对自己的人格也没有自尊、自爱、自重,结果就是没有自信。信仰最终体现为敬畏之心。所以,我们回归传统文化,就是要帮助人们重新确立敬畏之心。
您说过,按照中国的宗教观念,中国人的敬畏之心,根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您认为中国人有深刻的人本主义观念。
中国宗教中,我们信仰的都是天地万物本身,天地万物的变化莫测,我们称之为神。晴空万里,突然雷雨交加,一定是有雷公和雨婆,我们不认为是超自然的上帝在发怒。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不像西方人那样,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现在,西方人重新开始强调尊重自然,要把我们“天人合一”的思想拿去,但是他们没有理解中国的人本主义。
中国的人本,是既不做物质的奴隶,也不做超自然的神的奴隶,但中国人非常尊重天地。中国人认为最好的德行是什么?“德侔天地”“德配天地”,跟天地一样。中国人从来不讲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相反是要不断地向天地万物去学习。所以中国人的人本主义是让人做人自己。我们的人本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人要驾驭一切,中国文化则是要保持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而又不狂妄地支配一切,这才是正宗的中国的人本主义。
中国人喜欢一窝蜂,反而把事情弄糟,本来是文化传承的问题,结果被弄成创收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
多年来,先生对中医进行了深入研究。您认为中医与其说是疾病的治疗体系,不如说是文化的体系,中医和西医差异的根本在于思维方式。
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认为中医懵懵懂懂,糊里糊涂,没有解剖学作为基础。但是,这恰恰是中医的灵魂。西方的解剖学是在尸体上做的,人死了以后,器官与器官的关系没有了。在活人身上,器官和器官密不可分的。怎么能够把死的静止的器官上发现的问题,应用到活人身上呢?其实,中医有很好的解剖学,可以称之为“内观解剖学”,活人自己去体会、去观察、去反求。对活着的人的观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种内观解剖,很模糊,很复杂,还带有游走性,相对方位和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这怎么能说不科学呢?西方人认为定性、定量才是科学,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定性、定量的。
我们认为西方的理论方法是科学的,那还有中国文化存在的可能吗?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消解了我们的哲学、宗教,最后消解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您本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浸泡日久,对现实中的问题更多敏感,但您似乎一直乐观对待文化建设的问题。
我清醒地看到了困难,但从没有失去希望。在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不希望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我们应该慢慢地观察和体验人们对传统的一些东西是否接受,然后再加以引导和介入。中国人喜欢一窝蜂,反而把事情弄糟,本来是文化传承的问题,结果被弄成创收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训太深刻。
促使您保持乐观和韧性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我的乐观来自于对我们文化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中有取不完的对改变现在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有用的资源。我们要追求心智的成熟,现实就是不完美,那就要去面对,不去回避。
社会的问题,相当程度上就是应该相互尊重的问题。礼的核心就是相互尊重,这对于解决今天的矛盾,大有可为。礼乐就是让每个人很高兴地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每个人如此,这个社会不就和谐有序了吗?
科学发展已经不再停留在分析的阶段,而已进入一个综合、整体和相互关联的阶段,不是分割开来静止地观察世界、求证世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长处。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13年12月18日)
“文以载道”,
就是要把人的天性,
引导到一个不至于
泛滥的层面。
艺术的功能是引导人欲,
让眼睛看正的,
耳朵听正的,
防止靡靡之音、
感官的刺激,
把人引导到邪路上去。
现代艺术完全是拼技能,
崇尚感官的刺激,
人欲的放荡,
这就是玩物丧志,
艺术就异化了。
这完全违背了
中国传统艺术的
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