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学观再思考
2014-04-29徐艳华
徐艳华
摘要:《学记》是我国教育文化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握教学规律,认识教学的本质,并以教学艺术实现教学最优效果是教学科学发展之路。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把握“度”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开展对话,以此教学相长,论学取友。
关键词:学记对话启发教学观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全面、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理论的专著。内容涉及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作用、教学、教师等诸多方面。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规律。重读《学记》这部经典著作,对更新教学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教学传统,具有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记》中,学生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师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返也”,即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也不会将所学的返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把学过的东西与生活相结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比类丑物”,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终生受益的东西,从而达到的“教是为了不教”目的。学生最终学会思考。实际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提供可能的方法,使人学会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不应该是教师教给他们所有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二、教学形式:平等、自由的对话
(一)对话的形式:师生和生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辨证的。教师相对学生,在“道”方面是拥有权威,学生做到尊师重道;师生在人格和学术方面,是平等的主体。这是从历史空间内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学记》中益友间的交往,才能获得“相现而善”,具有合作学习影子。“相观而善之谓摩”。提倡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讨论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不与朋友切磋讨论,就会思维狭隘,学识浅显,见闻不广。
(二)对话的意义:教学相长和论学取友。《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强调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品质等。同时,学生作为重要学习资源,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点,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霸权、话语霸权不断地削弱,学生和教师的在知识的地位上发生变化,教师和学生开展多向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对话不仅仅是形式,实质在于获得学识,结交朋友。“七年视论学取友”体现了生生交流的最高境界。是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共同体”。提倡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师生、同学之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交流思想,完成学习的任务,实现共同体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善喻)
《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学生,但不是强制性地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抑制,教师如果能使学生觉得学习上“容易”,并加以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这就做到了“善喻”。[1]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育活动具有双边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动态活动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要素,而不是被动的。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形成了积极的内部动机。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合理的把握“度”切勿拔苗助长,或是放任自流,过尤或不及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施教和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施教,是“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强调了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特点,“杂施而不孙”必然导致“坏乱而不”。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学在突出传递传统文化知識、价值观念的职能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四、教学本质:认识教学规律
(一)豫、时、孙、摩。 “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四者,既是“大学之法”,也是教学中需认识教学本质规律。《学记》中“时”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即现代教育中的循序渐进与促进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无疑的是对《学记》中“孙”的原则的发展;而我们今天在教学中所提倡的“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集思广益,能够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了解。这与《学记》中“摩”和原则,可以说是一致的。[2]在教学中,若能将“豫时孙摩”四者有机地联系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对避免今天教学中存在的那些在课前预防不足,备课只顾教材,不注重学生,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能正确地引导同学之间、师友之间的相互研讨等现象,都有借鉴、指导作用。
(二)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所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四种缺点:贪多务得,就会不求甚解;所习太少,就会孤陋寡闻,会限制智力的发展;浅尝辄止,就会放弃刻苦钻研,就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畏难而退,就失去了信心,就不思进取了。教学中的“四失”是相对而言,如果片面地去理解,那就会无所适从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了解每个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既要激励学生发扬其优点,又要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关系到学生自己学习的态度、习惯的养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的支持,也是能否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善教善学。教学境界,体现在规律的把握和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上,是硬力量和软力量双壁合一。教师要做到善于教学。懂得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规律, 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 善喻”“、博喻”、“罕譬”“、善问”等。[3]精湛绝妙的教学艺术的形成,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否完善,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是否了解、教学方法是否掌握有着密切联系。教师把教学艺术归结为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以及方法的综合体现。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原则的要求,并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教学质量和良好的艺术效果双丰收。
《学记》在总结先秦各家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观是我们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对现代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素英.浅议《学记》的现实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91-293.
[2]刘振宇.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J].学术交流,2005,(11):184-187.
[3]张传燧,周文和.《学记》教学艺术思想探微[J].教育评论,2002,(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