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介、图像材料与当代雕塑的观念
2014-04-29涂啦啦
涂啦啦
【摘 要】媒介不仅是“讯息”,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的变化带给雕塑创作新的思路与发展,并伴随而产生的不同艺术价值,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媒介载体自身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媒介;图像;材料;当代雕塑
随着人类在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不断发达,今天,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从文字到图像,从纸质到电子,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在这种借助当代技术力量迅速成长、日益壮大起来的当代传播媒介变化过程中,当代雕塑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时代最广大民众基本生活利益实践及其价值表达方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遇。这种“新”,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当代雕塑自身存在方式的改变上,同时也具体反映在当代雕塑价值陈述过程之中。
一、关于媒介
什么是媒介?在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就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传达工具。例如“口语”、“报纸”、“互联网”,它们虽然分属于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都是媒介。媒介不仅是一种基础性技术,还是人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不断在变。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句名言,“文化中的一切变化都是媒介的结果”。这个意思是说,文化看起来可以千变万化,从某个角度来看,无非是不同媒介在起作用。
其实,绘画、雕塑就是一种传统媒介,摄影术出现,相对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曾经人们预言它将威胁传统的造型艺术,事实证明,摄影的出现也并没有严重到让绘画因此而偃旗息鼓。不过,像摄影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对绘画和雕塑影响还是很大的。现在,一般从事绘画和雕塑的人,都酷爱拍照片,就说明了这一点。摄影的出现为视觉形象的收集和储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恢复形象记忆也提供了方便。除此之外,“画照片”,“对照片”似乎是现在绘画和雕塑创作时常有的动作;而“照相写实”干脆就是绘画和雕塑对照片那种逼真的视觉效果的反串。
电子媒介出现以后,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对绘画和雕塑的影响也早已开始显现,它将来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我们现在甚至都还难以估量。网络等电子媒介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之一,是这种新媒介的广泛运用,导致了当代艺术的彻底解放。当代艺术与以往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媒介上的区别:新媒介技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广泛运用,多种媒介的并用,打破一切媒介的限制,使当代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空间。从技术手段上说,当代艺术就是媒介的艺术,当代艺术在新媒介的各种尝试和使用方面,它为当代艺术的表现空间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关于图像
进入新的千年,在中国的视觉世界里,图像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由于媒介的原因,中国在这个时候应该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图像的时代。各种图标、图示、图解、广告、海报、电视图像、计算机图像,成为人们了解和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图像时代带来了整个世界的视觉化、图景化;同时,它还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图像的泛滥;图像与真实世界的距离;——图像作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无法真实地反映人和对象的现实关系。在这个日益图像化的世界,过去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因素,那些为雕塑所垂青的,具有体积感和重量感的世界,似乎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反而是那些说不清出处,讲不出来源,从形形色色的纸上和屏幕上蹦出来的“虚拟”的图像,占据了视觉的中心位置。这些东西,不仅“虚”、“实”不分;而且还“真”、“假”难分。
三、媒介和图像材料与当代雕塑的观念变化
当材料雕塑成为观念出现在大家眼前时,此时的雕塑转变到一个完全非材料的程度。“现成品”出现了。而对于艺术而言,最重要的材料只是“观念”。下面通过一些例子阐述我的几点看法。
(一)现成品的出现
以现成品为媒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可以从杜尚谈起,其对后现代雕塑影响最大的作品《泉》,直接在一个小便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件雕塑来展览。这种雕塑材料观的变化,说明了雕塑创作面向当代文化的转型,这种转型为雕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二)對材质原有的视觉效果进行创作,材料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
当代雕塑中的材料问题使得雕塑家不仅仅只是考虑材料,而是发掘材质的特性,寻找社会文化含义的艺术语言。作品《结构》是用铁与石的连接和对抗,作有着较强的文化指向,对抗和冲突反映了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反封闭之间的关系。材料的重要性似乎不得不引起雕塑家的关注,材料已成为视觉文化与雕塑的焦点。
(三)通过材料之间的置换,使作品情感化。一些雕塑家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得心应手,把个性与材料之间的依赖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克莱兹·奥登堡是波普艺术运动中最有天才的艺术家之一。像他的作品《覆盖着美丽皮毛的冰淇淋》《软厕所》《软打字机》等通过材料的置换,用软质的材料歪曲了这些物体的本性,从而干扰了对现实生活价值的解释。作品的智慧在于,把材料的表现力与现实文化情景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得恰到好处,通过材料之间的置换,产生新的情感表达,向传统雕塑告别。
(四)新的材料、新的雕塑构造方式。从早期的观念艺术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传统物质材料几乎已经成为边缘材料,除了现成品的使用外,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各种材料乃至观念和语言。如“软雕塑”以纤维材料的特殊表现力和柔软、温暖的质感,改变了传统硬质材料雕塑的属性,开始突破传统的雕塑边界,弥补了现代建筑的冷漠感。
1、虚拟雕塑形象的出现。人作为雕塑的中心题材,稳稳地占据了雕塑的历史几千年。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后,人的不变地位开始受到“抽象”形象的挑战,几何体、有机体、现成品、构成物,成了雕塑的惯常表现的对象。在图像时代,人的形象在雕塑中大量复活,但是这个时候的人不在是过去“高贵的单纯”时代,那种单纯而有高贵“人”,而是图像化了的,虚拟化的人。这些人,和人所活动的具体生活场景,围绕人物的环境很难再一一找到现实的原型和对应物。大量的拼接、挪用、并置、甚至“关公站秦琼”似的“恶”搞。实际上,人的形象只雕塑中,只是一种图像资源,古与今,中国与外国,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都可以在这里消弭;经典的雕塑图示,可以被随心所欲地搬用。
2、雕塑在视觉上变得色彩斑斓。图像时代也就是吸引眼球的时代,色彩在这个时期的雕塑中变得十分重要。艳丽、光洁的外表;绚烂的色彩,成为这个时期雕塑的视觉特征之一。
3、雕塑造型上的卡通、动漫趣味。
小 结
这个时代年轻一代的视觉资源大量来自电视,来自电脑荧屏,来自广告;因此,这一时期雕塑中受卡通和动漫影响的痕迹非常严重。人物的比例、色彩、调侃谐谑的趣味,无不让人清楚地看到视觉时代主流媒介对雕塑的影响。
从当代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雕塑家们对材料语言不再是狭隘地去理解。由于观念艺术的产生,材料的运用方式更加多元化,视觉效果也更丰富、新颖。材料观的转变,使材料从物质性上升到一个高度,从雕塑中次要的地位上升到不容忽视的地位,甚至用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材料观的转变,使材料从物质性上升到一个高度——材料的非物质性,材料从雕塑中次要的地位上升到不容忽视的地位;材料可以说话;材料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材料即是“观念”。
【参考文献】
[1]刑开.当代雕塑材料语言[J].西北美术,2005(2):45-46.?
[2]于小平.后现代语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6-7.?
[3]钱云可.谈雕塑材料与雕塑[J].雕塑,2007(2):54-55.?
[4]李大鹏.金属雕塑与材料[J].美术研究,2004(1):110-112.?
[5]谢莉·斯特曼达夫妮,苏燕生译.雕塑家的材料——德加的技艺[J].世界美术,1995(4):39-41.?
[6]展望.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J].美术研究,1998(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