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激趣教学
2014-04-29朱宝珍
朱宝珍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世界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关键词:激趣教学;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兴趣是人们情绪的一种表达和体现,是一种积极、愉悦的探究事物的倾向,也是最为直接的学习动机。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的状态中汲取知识,从而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际经验,对此话题与大家进行深入研究和
探讨。
一、利用精彩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尤宜致力于导。”的确,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航标和润滑剂,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我們设计的课堂导入不够精彩、不够生动、不够有趣,就很难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整节课都在开小差、走神,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合理的课堂导入语,以此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第十一册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时,我没有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而是拿着一个装着开水的玻璃瓶走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帮老师拿一下这个杯子呀?”学生都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臂说:“我!我!我!”于是,我挑选了一个前排同学,把杯子递到了他手中,在他接触杯子那一刻,只听他大喊一声:“哎呀,好烫!”这时,班里其他的学生都笑了出来。我趁机说道:“刚才××同学被烫了一下,相信你们也都有过被烫的经历吧,是不是特别疼!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热水瓶就让我们难以忍受了,但是有这样一位战士,他为了完成战斗使命,硬是任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都没吭声,就这么默默忍受着。你们想不想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学生一个个都睁大了眼睛,并齐声回答:“想!”这样,我就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进行了新课导入,极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始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舞台,并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和采纳。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图文、视频、动画等于一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静态的内容生动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并运用形象、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第十一册4课《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和课文中对开国大典场面的描述,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讲,要想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的心情则有点困难,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录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对大典举行的具体情况有了直观上的感受,并真切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同时也体会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三、利用激励性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长期、稳定的兴趣,就必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则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就需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并且尽可能多地使用激励性质的语言。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回答完之后,不要急于让他们坐下,而是对他们说:“想法很独特,老师都没想到啊,”“不错,再接再厉,老师相信你下节课的表现会更好。”“不要灰心,虽然回答欠缺完美,但是老师欣赏你的勇气。”等等,或者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可以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并达到“乐学”的目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到语文知识,并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精彩四溢。
参考文献:
[1]乔建英.浅谈小学语文激趣教学的几种方法[J].中小学电教:下,2012(20).
[2]田俊明.小学语文激趣教学之我见[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5).
[3]王冬梅.浅谈小学语文的激趣教学[J].学周刊,2012(15).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