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2014-04-29籍晓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贝娄失败索尔

籍晓红

摘要: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揭示,对物质主义进行了强烈抨击,对人们对“成功”狂热追逐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成功”和“失败”的二元悖论。小说中多维度呈现的悖论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叙事张力。

关键词:索尔·贝娄 悖论 成功 失败

一、洪堡的成功与失败

出身于匈牙利犹太移民家庭的冯·洪堡·弗莱谢尔,是30年代闻名美国的诗人,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其作品曾享誉美国文坛。他拥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在他眼里,许多东西都是神圣的。他认为“荒原”、“异化”、“政治”、“历史”、“美”、“爱”、“快乐”、“痛苦”、“成功”、“失败”等等名词都要“大写”。洪堡在30年代以《滑稽歌谣集》一举成名,他的歌谣抑扬顿挫、节奏轻快、妙趣横生,极富人文气息。其诗歌作品甚至得到了T· S ·艾略特的赏识。那时的洪堡“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正在“满怀激情地奏完了成功的主旋律”。[1]孩子气的洪堡热爱精神生活,因此他的诗歌具有“全部人类都渴望回归的”柏拉图式的“原始的完美形态”[1]。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洪堡具有一种深切的文学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如果有一个群芳荟萃的文学界的话,如果他能同伊迪丝·华顿一起喝茶,一周见两次罗伯特·弗罗斯特和T.S.艾略特的话,可怜的洪堡就会感到他的才能有人支持,有人赏识,而且得到了报酬”。[1]活在文学的想象世界里的他感到无法填满他周围的空虚。他一腔热血,希望用诗歌去改变盛行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怀抱着回到人类所渴望的原始、纯真的伊甸园的热望。正因如此,他强烈支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阿德莱·斯蒂文森参加总统竞选。他希望阿德莱竞选成功,因为那样有助于“文化在华盛顿复兴。”[1]在洪堡看来,“如果斯蒂文森胜出,就意味着文学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1]

洪堡的学生查理·西特林曾经有一个愿望,就是洪堡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美国诗人”,能“净化充满陈腐的尘土的意识”,并且教给人们关于“明显缺少的四分之三的生活”。[2]不幸的是,洪堡的才华昙花一现,创作上很快走上下坡路。他的理想和个性与社会格格不入,加上支持他的总统竞选失败,最终导致了他的沦落。他在接下来几年里都没能读诗和写诗,到最后,他酗酒、纵欲,害怕别人暗杀他,成了一个神经质的怀疑论者。他的妻子凯丝琳也离开了他。他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过量服药又加重了他的抑郁,他在悲愤、绝望之中终精神错乱。当他被关进疯人院时,他的灵魂已经死了,只剩下一具驱壳。洪堡的结局十分悲惨,他贫困潦倒,流落街头。《滑稽歌谣》曾让洪堡一举成名,而三十年后,他却因心脏病发作死在通往鲍里街的一条横街——西四十路的议价下等客栈里。他死得孤独、凄惨,当时医院拒收已经毫无希望的洪堡,警察只好把他抬到停尸房。停尸房里没有现代诗歌的读者,在那里,冯·洪堡·弗莱谢尔的名字分文不值,他躺在那里,只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终于“消失在这个世界之中”[3]。

一心想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洪堡从来也没有成为他的时代的光辉中心。洪堡的失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那柏拉图式的精神追求和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理想,注定了他的挫折和失败。尽管他的诗歌是对爱的呼唤,却不符合美国工业和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金钱、物质、浮华、享乐、功利主义已经成为新的风尚,属于诗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洪堡经历过短暂的成功和辉煌,但是成功并没有带给他幸福和快乐,而是使他“晕头转向”,许多纷乱的念头使他难以安眠,以至于“要是睡觉前不喝杯酒,就会老觉得房子在旋转”。[1]在洪堡的身上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成功的追求和失败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二、西特林的成功与失败

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叙述者“我”——著名的喜剧和传记作家查理·西特林的身上也体现了成功与失败的悖论。西特林是洪堡的晚辈,当年洪堡一举成名,他还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学生。西特林慕名前往纽约拜访这位声名显赫的大文豪,聆听洪堡的教诲。他白天推销刷子,维持生计,晚上恭听诗人的高谈阔论。他对洪堡崇拜至极,那时洪堡在他的眼里就是生活中的莫扎特。后来,在洪堡的举荐下,他到大学担任讲师,并以洪堡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历史剧《冯·特伦克》。戏剧化的是,后来他的戏在百老匯引起了轰动,还被改编成电影,而洪堡却变得穷困潦倒。

在常人看来,西特林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的书得了奖,他以洪堡为原型写了引起轰动的百老汇剧,并且被一些知名的杂志社委以撰写肯尼迪和其他国家首脑的生平故事的重任。由于这些成绩,他挣了很多钱,并且法国政府给他颁发了他荣誉军团奖章,戴高乐封他为骑士,他得过两次普利策奖,还曾经获得过Z字俱乐部的勋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意,而是遭受着作家的挫折和打击。[2]当他取得世俗意义上的、物质上的成功的时候,恰恰意味着他精神上的沦落。洪堡说西特林是一个“成功”的人,他对西特林说:“你已经被金钱和荣耀击中。你得意忘形地飞上了成功的美妙的天穹。”[1]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西特林的内心却是痛苦和矛盾的。他对人生不断地进行反思:我不知道何时才能超脱这充满巧遇的、充满假象的、浑浑噩噩的人生,取得进入更高尚的境界的资格。[1]

西特林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让人既爱又恨的人物,他的困惑和挣扎体现了他身上的矛盾和不一致。西特林在刚踏上社会时,和洪堡一样具有正义感和热忱,因此他可以和老师和谐相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精神文明的蜕化,使他逐渐走向了反面,很快就顺从了社会的需要,成了一个势利、放纵的小人……”[3]但是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丧失善良、正直的品格,还没有完全忘记一个做人的起码道德。最终,他意识到他的成功是肤浅的,他的名声是暂时的。[1]他自愿照料莱娜达的儿子罗杰,主动承担了重新安葬洪堡的责任。

三、“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成功”一词是小说《洪堡的礼物》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紧紧围绕“成功”二字展开。洪堡和西特林都曾经追求成功,但是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人生经历的不同:一个获得成功,一个归于失败;一个春风得意,一个落魄潦倒。洪堡晚景凄凉、客死旅店,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精神却得以永存;西特林在事业上飞黄腾达,然而,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成名后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陷入了矛盾、痛苦和悔恨。“成功”和“失败”在这二人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洪堡和西特林曾经惺惺相惜,后又彼此视为陌路,最终西特林与死去的洪堡“握手言和”。他们曾经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共同讨论诗集,彼此都关注美好的人性。他们也曾反复讨论乔伊斯的语言观,切磋诗人如何热衷于使语言更富于音乐性和表现力,探讨所有的心理作品所面临的各种危险,感叹美已经像掉进南极的雪渊一样被湮没……。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他们分道扬镳:西特林借助洪堡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的成名作恰恰就是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 后来当西特林正因女友黛米因飞机失事而死陷入悲痛时,洪堡用查理的支票取走了6000元钱,买了一辆汽车。二人的矛盾因此更加激化。捉弄人的生活有时也会出现有趣的重复,到头来西特林也几乎走了同老师一样的路,经济上挥霍无度、生活上放荡堕落,加上流氓无赖都来榨取钱财,终于使他破产,沦落小旅馆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

小说整个结构呈现为一种悖论叙事。小说的叙述结构可以分为表层叙述结构和深层叙述结构:从表层来看,洪堡的故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的悲剧。西特林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洪堡已经江郎才尽、穷困潦倒。这时的洪堡是个“暴躁的失败者”,而西特林是个“新生的成功者”。而从深层结构上看,虽然西特林“成功”了,但是成功挫败了他,使他充满了罪孽感和耻辱。洪堡的失败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虽然物质上没有获得成功,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虽然他结局很悲惨,但是他留下的礼物成为西特林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有勇气承担洪堡未竟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成功者是洪堡,理想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在美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都未能活在他的同胞的心中。[2]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悖论,多维度的悖论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叙事张力。

通过讲述西特林和洪堡的故事,贝娄意在说明,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人是否活出尊严,而不是是否获得所谓的“成功”。在对“成功”的狂热追求中,我们可能会丢掉做人应有的尊严和责任。

结语

正如批评家艾伦·皮弗所说的那样,像这部小说的作者贝娄一样,西特林不愿意认同成功或将成功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尺。[2]现代人的故事是成功的故事吗?的确是的。是快乐的故事吗?这就不一定了。[4]贝娄的小说表明,名利和金钱上的成功与幸福并不对等。以西特林為代表的人们在一味地追逐所谓的“成功”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当他们自以为实现了常人眼里的成功的时候,事实上他们已经失败了,因为成功并没有使他们感到幸福。相反,名利和地位却使他们感到更加茫然和失落。这就是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成功”与“失败”的悖论。语

参考文献

[1][美] 贝娄·索尔著.洪堡的礼物[M].蒲隆译,宋兆霖主编.索尔·贝娄全集(十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0、25、27、44、368、393、428、467.

[2]Hollahan, Eugene. Saul Bellow and The Struggle at the Center [C]. New York: AMS Press,1996:14-16、129.

[3]毛信德.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十大著名作家史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337-338.

[4]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2.

猜你喜欢

贝娄失败索尔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蛋解创业:熬一碗“失败”的鸡汤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