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歌文本意象解析及中译本的分析

2014-04-29张治军

2014年33期
关键词:和歌源氏物语

作者简介:张治军(198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摘要:《源氏物语》全书除第41帖《云隐》外,其他各章虽有长有短,都有和歌数首。这一散文叙事的物语中编入和歌的形式,类似于我国唐传奇,宋话本,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古典小说里散韵文相配的情形。和歌的适时穿插加深了日本古典文学独有的韵味,另一方面给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莫大的困难。本文将以《源氏物语》夕颜卷末和歌为例分析如何进行和歌的翻译。

关键词:《源氏物语》;和歌;翻译一、和歌的文本解构

《源氏物语》中的和歌是人对所观之景物产生强烈共鸣情感体念的抽象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歌在其短短的十余言外萦绕着复杂的余情余韵。余情余韵的产生关联到不同语言体系中语言文化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这与翻译带来了难度。以下从中日不同文化背景出发解读《夕颜》卷末和歌:“過ぎにしも今日別る々も二道に行くかた知らぬ秋の暮れかな(《夕顔」》卷卷末)”。其大意是:“死去的夕颜,和今日离别的空蝉,她们二人在各自的道路上不知要归往何处。唯独剩下我孤立在这秋日的暮色中。”和歌在形式上是 5-7-5-7-7,但是考虑到语义的理解,特将该和歌分为三大语义项:(5-7-5),(7),(7),并选出四个关键词,“過ぎ,二道,行くかた,秋の暮れ”进行解析。

首先是「過ぎ」。中文的读者会推断其为时间名词的过去,但是此首和歌出現在卷末,是本卷故事讲述总结性的传情之作。在此卷中,源氏偶遇红颜夕颜,二者或顾及身份,均未互通姓名,而直至夕颜被荒山破屋内的怨灵惊吓离世之后,源氏才从其侍女右近口中得知其身份。对于这样一位深得己心的红颜离世,源氏悲痛异常,兼与之爱恋,乃是背德偷欢之举,自身的郁闷之情更是无法与他人言说。此时,另一位红颜空蝉也将和好友伊予介离京远去,一时之间愁绪漫涌,随口吟咏此歌。呼应后句中的「別る々」和「二道」,也就不难判断出此处的「過ぎ」指代的也是夕颜的离世。基于上述分析,也就不难推断出「二道」指的是夕颜的黄泉路和空蝉的离京路。其次「行くかた」则是体现了日语和歌的隐喻深奥之处。汉字为「行方」的「行くかた」是目的地。不过在古文中,「行くかた」不单可以写成「行くかた」,还可以理解为「逝くかた」,更进一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于自身的满足。因此,此处的「行くかた」不单单是源氏对于空蝉前途未卜的担心,更是对于命落黄泉的夕颜的魂归之处迷惘,也是对于自身的未来,感情的归宿的茫然不知。此二字中内含的源氏种种心绪,如平静海面下的暗流不为人知,深沉而悠远。最后的「秋の暮れ」,是在和歌中总会出现的点明作诗时机的季语。对于此词,很容易产生的联想即为秋暮时分萧杀之气弥漫,别离之情尤甚。

二、作品译本的比较和分析

众所周知,汉字与假名的信息容量要相差很大,将三十一个音节的日文译成汉文五句,三十一字,必然会导致信息多余的现象,虽然可以帮助读者突破语言障碍理解原文的意思。但译文的形式与语义出现过载信息传输同样会失真,不能很好的实现翻译的目的。具体到本文选择的是丰子恺先生于1980年的译文:“秋尽冬初人寂寂,生离死别两茫茫。”

丰子恺先生的译作中,形式上采用的是中国人熟悉的唐诗,但是由于过于拘泥于形式,从而有丧失深层意象的可能,并且凭空添加了很多原作中意味。其中比较严重的一处,笔者认为是对于「二道に行くかた知らぬ」的翻译。“生离死别两茫茫”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宋代词人苏轼为纪念亡妻所作《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原作中,源氏不单单是对于离世的夕颜的缅怀,还有对于远遁的空蝉的幽怨和对自身的伤怀。中国读者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印象过于深刻,自然的反应会认为这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缅怀之作。殊不知,此和歌背后隐藏着三人。三人的情感纠葛就在丰子恺老先生的“两茫茫”中被无情地抹杀了。其次,作为与“两茫茫”的呼应,丰子恺先生在前一句中使用了“人寂寂”。对于“寂寂”的表达,散见于唐诗宋词中,不如“两茫茫”对于中国读者来的熟悉。唐代诗僧寒山曾作诗《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此等表达手法,有根有据,但相较与“生死两茫茫”,还是有些陌生。另外“两茫茫”与“人寂寂”,形式上或许工整,但意义上却未必对仗。除此之外,就笔者而言,第一句中“秋末冬初”似乎也有些冗余之感。秋末即为冬初,二者在时间上彼此接应,似乎没有必要刻意将两个节气并列表述。

三、翻译新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文中,笔者分析了关于意象的理解差异之处,究其原因,或是在于过于追求译文能够体现中国文学形式。那么怎样的形式才能够比较贴切地表达和歌呢。笔者认为文风自由,语言生活化的散曲,与和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自由的形式有着共通之处。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着不同于传统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其一为灵活多变的句式。其二是口语化散文化的风格。其三是明快自然的审美取向。和歌的翻译中,字数的自由度和情感表达的酣畅,在散曲这种形式上可以得到较大的满足。既避免诗词中要求工整的拘束感,又将内敛的情感得以外放,试将本文和歌翻译成散曲,笔者选择的是较为接近的《天净沙》曲牌,即景抒情,符合此首和歌的表现手法。试译如下:“逝者魂赴冥路,生者泣别京都,叹红粉两殊途。晚秋日暮,不知吾归何处”

当然,此文中的试译也仅仅是在新形式方面的探讨。此种形式在字数上也没有能够避免意向的增加,但是在深层意向的表现上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具体到底是追求何种形式上的翻译更为妥当,是今后笔者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否需要对应的定型翻译,或者是不定型翻译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芒,1979,《和歌汉译问题小议》,《日语学习与研究》

[2]李芒,1980,《和歌汉译问题再议》,《日语学习与研究》

[3]李芒,1981,《和歌汉译问题三议》,《日语学习与研究》

[4]李芒,1982,《日语古典和歌汉译问题》,《日语学习与研究》

[5]吕兴典,1981,《和歌汉译也要有独特的形式美》,《日语学习与研究》

猜你喜欢

和歌源氏物语
梁潮诗作《虚无》·源清书法
毛南和歌
20 世纪20—40 年代《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引介与接受
山县和歌
『万葉集』における月の和歌について
Knock Knock Jokes
On e at a Time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关于《源氏物语》中异文的比较——以对桐壶更衣描写为中心
《源氏物语》文本的道教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