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视角下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2014-04-29曾庆丽
曾庆丽
摘要: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其应用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层面。本文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点,着重探讨词汇象似性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使用,目的在于使师生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象似性词汇象似性词汇习得
语言学家McCarthy(1990)曾提出:“无论二语学习者语法掌握得有多好,也无论其发音有多标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感情或理解对方的观点,就无法产生任何有意义的交流。”笔者通过多年英语教学实践发现,“学习词汇就是背词汇表”的错误观念是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词汇学习能力较低的主要问题。象似性恰好论证了词汇间的联系,为学生提升词汇习得的效率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词汇习得研究现状
词汇习得的效果深刻影响着学习者的水平。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法习得上。尽管部分学者已然发现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如Meara和Sharwood等语言学家对二语词汇习得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究,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支撑,仅有的理论也缺乏系统性。此外,研究较分散,多为语法等研究的附属品,缺乏专项研究。直到1980年后才有所改观,学者们对词汇习得的研究不断深化。1980年,心理语言学家P. Meara在Language Teaching & Linguistics杂志上发表的“词汇习得:语言学习中一个被忽略的方面”一文,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语言学家纷纷开始研讨这一问题。1984年,《中介语》论文集的发表象征着词汇习得研究已得到普遍关注。90年代后,有关词汇习得研究的文献、著作大量涌现,出现了大批像Nation, Schmit, Laufer等领军人物。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呈现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共同繁荣的新景象。迄今为止,国外二语词汇习得相关研究已取得重大成就,近几十年国内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二、语言的象似性
我们把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存在的这样或那样可论证的必然关联称为语言的象似性。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二者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20世纪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其观点——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即“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是任意的、无理据的”。语言任意说一度独占鳌头。但同一时期的美国著名符号学创始人Pierce则在其符号三分法中首次使用了“iconicity” 一词,指出符号与其所指的事物之间是有一定自然关系的而非完全任意的,从符号学的角度肯定了语言的象似性。此外,他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肯定了语言句法层面的理据性。此后象似性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认同。许国璋先生是我国象似性研究的先驱者。他初次把“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有理据的。此后,国内研究者纷纷对此展开探讨并获得重大进展。总之,象似性是当今语言学界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对索绪尔“二元符号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也是对语言任意性命题的有效补充。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象似性研究的焦点大多在句法和语篇层面上,近年来才逐步转入词汇方面。
三、词汇象似性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根据豪斯霍尔德的研究,语言中90%的词是有理据性的。这表明大部分词的表达形式与其所指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词的表达模式我们便可推测得知其含义,即词汇象似性。笔者认为,词汇象似性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方面:我们把词的发音与其内容之间的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象似性关系称为语音象似,如拟声词。拟声词是模仿自然界或客观世界的原声而来的,发音亦其所指,如: bleat(羊叫声),pitter-patter (雨点噼噼啪啪的声音),bang(关门声)等。此外,词汇的语音象似性更多地则体现在拟向象似中,即某些音节的发音与所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给人以某种联想,而这些音节又构成了一系列意义相似的词,如“sl-”的发音跟物体滑动时声响有相像之处,所以许多单词若以“sl-”开头,大多具有 “滑动”之意,如slant (倾斜)、sled (雪橇)、slope (斜坡)等。
形态象似,指词的拼写与其所指事物在形式上有理据性,可分为以形表义的直接象似和包含派生词、复合词及混合词的结构象似。前者即整个词在拼写上与所描写的事物类似,如zigzag(曲曲折折)、V-neck (V形领)、twist(扭曲)等。后者则是通过构词法所获得的象似性,如词缀、复合、拼缀等方式。这类单词在英语中广泛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组成部分的含义来推断出整个单词的含义,如“bio-”表生命,biotin的含义为“生物素”;raindrop(雨点);smog(烟雾)等。
词义象似,即在单词的本义与其延伸义、隐含义之间存在某种心理上的联想关系,也可理解为词的最终含义或新的含义是在本义之上或引申或比喻等而来的。以jungle一词为例,其原意是“森林,丛林”,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但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现在的词义发生了引申或喻指——“弱肉强食的地方,竞争残酷之处”。再如bottleneck(瓶颈),隐含之义为“隘路、阻碍”,交通或生产受阻与客观物体瓶颈所形成的阻碍存在可解释的理据。
词源象似,就是说在源头上我们能够找到英语单词的形态和含义的依据。形态象似是从共时的角度来分析构词理据,而词源象似则是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词义的起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反映历史并与历史共同发展。词源象似知识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有助于学习者深层次理解词汇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情感色彩等,增加词汇学习的乐趣。如scapegoat(替罪羊)就来源于《圣经》:上帝为了考验Abraham对他的忠诚,令其带着Isaac(Abraham的独生子)到某一指定处所,并杀死Isaac作祭祀以献给上帝。就在Abraham准备杀死Isaac时,一个天使上前拦住他,说:“如今已经可以证明你对上帝的虔诚了,你去前面林中捕杀一只羊来祭献给上帝。”随后Abraham按天使说的那样杀了那只山羊来代替Isaac献给上帝。因此scapegoat被解释为“替罪羊”,比喻为另一个人的过错受苦。
由于与掌握和运用任意性的知识相比,掌握和运用有理据的知识相对更容易,所以在词汇教学实践中融合词汇象似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恶习,学会从认知的角度建构和解读词义,引导学生通过单词的音、形、义等诸多方面来理解、识记和正确运用单词,增加乐趣,减轻学习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词汇习得一直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重心和瓶颈。词汇习得研究在认知领域的新发展尤其是对象似性研究的探索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彰显了词汇系统的规律性,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有意识、系统的运用象似性知识进行词汇学习,扩大其词汇量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改善学生词汇学习的科学性,从而提高英语词汇习得的效果,逐步解决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 Vocabula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Saussure de 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London: Peter Owen Limited, 1959.
[3]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4]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語法[J].国外语言学, 1994(1).
[5]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