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生生命观差异分析
2014-04-29成存雪
成存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极易出现偏差。虽然中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但西方也存在着这种相同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生生命观的差异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对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有效方法,这不仅适用于中西方各国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更有利于通过去粗取精的方式,开辟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中西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一、前言
近年来,在中西方各国,社会上频繁出现多起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例,由于大学生对生命观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件也正在逐年增加。如果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由此引起的大学生失范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恶果,同时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许多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由此导致了中西方大学生在生命观认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国家大多讲求自由,平等并追求个性。而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则要求人们追求长久与安宁,重视生活智慧,更加强调纪律和集体,对死亡往往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回避或搁置的态度。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独特的生命观认识。这就注定中西方大学生在生命观认识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二、中国大学生生命观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大学生的生命观认识最主要由儒家思想、道家的生命智慧、庄子的生死观所组成。
1、儒思家想
儒家思想尊重自然生命。儒家主要关注的是生命伦理,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问题,对此,儒家大力推崇人在宇宙间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要考虑到每个人的需要,和为了群体的维护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其崇尚精神生命,并认为精神生命是人类生命的最高境界。孟子指出人不仅应重视生命,而且要善待生命,以及保护生命。儒思家想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同时彰显了人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的生命存在的形式。
2、道家的生命智慧
道家以自然生命为基础,采用批判和反思的手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理论。道家认为,‘生命乃宇宙自然之化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生命都是不可以被随意践踏的,而应受到呵护和重视。老子认为人应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而漠视生命和残害生命都是极其错误的。道家的生命智慧应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的尊生、重生,和不随意杀生的生命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对于生命观形成正确的认知。道家重视以豁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困境,和乐观的精神来面对困苦,更是值得大学生来学习和借鉴。
3、庄子的生死观
(1)庄子的生死观告诫人们要珍视其短暂的人生,认为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至关重要,万不可轻视。
(2)庄子的生死观要求人们要认清自我,并肯定自身的价值。这就启发当代的大学生应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自负、不自卑,并客观评价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让一切顺其自然的发展,切莫强求。
(3)庄子的生死观告诉人们莫贪心,须知足。庄子在其自己的人生观中着重强调知足常乐的思想。知足是一种大度,在知足者的眼中,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人们绝不要庸人自扰。
(4)庄子的生死观体现出顺应生死及达观的生命态度。“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庄子的生死观则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的基础之上的。珍惜生命是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生,顺应自然,死,亦顺应自然,但绝不应恶生及轻生。
三、西方大学生生命观
1、重视死亡教育
20 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即提出对于大学生的死亡教育应列为教育研究的领域。在西方国家,死亡教育被命名为论死,其作为一门预防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其目的是从人的心理、精神、经济等不同的认知层面,去增强人们的死亡意识,从而激发出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使人们能够正确的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尽量的去避免轻生和自杀现象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因死亡问题而引发的各种连锁问题。
2、通过社会教育活动推动生命观教育
在西方,对生命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大多体现在社会领域方面。社会教育活动的盛行,唤起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使人们“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学校对生命观教育的广泛普及与推广
目前,在英国,生命教育早已被列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之中;在德国,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宗教教育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的特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其中包括的生命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如死亡与葬礼、与死亡相关的伦理与道德、青少年的自杀现象以及对于死亡的理解等等,教材科目种类繁多,教学活动多样化,如教师把学生带进太平间进行感知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去感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世界经济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要把中西方共同的的整体和谐、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作为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同时去粗取精,进而去推进生命教育的中国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珍视生命,享受生命。这对于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和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东民,陆树程.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8,(6):72- 77.
[2][德]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16.
[3]秦榆.庄子学院———庄子的逍遥处世[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4]刘嘉诚.浅谈如何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模式[J].大庆社会科学,2008,(1).
[5]樊立三.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
[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