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08例疗效观察
2014-04-29孙明山
孙明山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给予内服和外敷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西医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中西医结合治疗12d后统计疗效。结果:108例中痊愈39例(占36.11%),好转59例(占54.63%),无效10例(占9.26%),总有效率为90.74%。结论:阑尾周围脓肿采取中药内服加外敷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29-01
阑尾周围脓肿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在急性阑尾炎中约占4%—10%[1]。其病理基础是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Peyiappendiculabscess)[2]。 根据文献报道:急性阑尾炎发病已超过72h,或已有包块形成,阑尾的局部炎症性水肿明显,此时期不适合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当疼痛明显,肿块边界清楚,叩诊实音,说明已与局部腹部形成粘连,或感染迅速向周围扩散时,应行切开引流[3]。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由于条件限制造成手术时机的延误、不合理用药、经济困难等因素造成了阑尾周围脓肿较为多见。从治疗方面来说,由于阑尾局部粘连和严重水肿,其手术适应症很难掌握,手术切除阑尾困难,可能引起感染扩散、组织出血、肠腔穿孔甚至粪瘘等并发症,因此临床倾向于保守治疗。我院从2002年2月至2012年2月开展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0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43.5岁;病程最短3d,最长14d,平均8.5d;肿块最大7cmx6.5cm,最小3.5cmx2cm.所有患者均有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史,入院时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并可触及肿块,无明显波动感。
1.2诊断标准[4]
1)有急性阑尾炎病史;2)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并且可触及包块;3)B超示右下腹低回声包块;4)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或中心粒细胞明显升高,核左移;5)排除回盲部及阑尾肿瘤。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疗法
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消肿排脓为原则,以大黄牡丹皮汤合阑尾清化汤为主,处方:大黄(后入)10g牡丹皮10g金银花30g连翘15g红藤30g桃仁10g赤芍10g皂角刺15g延胡索10g薏苡仁30g青皮10g木香10g芒硝(冲服)6g冬瓜仁20g败酱草30g川楝子10g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随症加减:发热加石膏30g天花粉15g,呕吐加竹茹10g陈皮10g,腹部胀满者加厚朴10g枳实10g,兼有虚症者加黄芪30g党参25g、腹痛甚者加莱菔子15g或白芍15g。外敷化瘀消肿合剂(透骨草30g、路路通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30g、乳香20g、黄酒150mL,一并煎煮后在腹部包块处热敷)以增加解毒散瘀消肿之功,促进阑尾周围炎性包块吸收。
2.2 西医疗法
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g,2次/d.甲硝唑0.5g,1次/d。头孢类过敏者改用左氧氟沙星0.3g,2次/d.如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则根据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检验结果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一般而言,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水及酸碱失衡,及时给予纠正不仅是增强其耐受力的措施,而且有助于内服中药,特别是攻下药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通里攻下药的使用,无疑会造成额外的体液丢失,这在治疗中必须加以考虑,并给予必要的补充。
中西医结合治疗12d为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痊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查肿块消失,无并发症。好转:症状消失,右下腹压痛减轻,无反跳痛,肿块减小,无并发症。无效:症状体征加重,需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
3.2治疗结果
108例中痊愈39例(占36.11%),好转59例(占54.63%),无效10例(占9.26%),总有效率为90.74%。
4 讨论
西医学急性阑尾炎及其阑尾周围脓肿,属于中医学“肠痈”的范畴。早在《内经》一书就有肠痈的论述,《灵枢.痈疽》对其陈因就有深入的认识,其中记载“…….热胜者肉腐,肉腐者陈浓”。汉.张仲景《金匱要略》论“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肠痈者,少腹肿痞恶,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汗,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描述了肠痈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其大黄牡丹皮汤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肠痈的有效方剂。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肠痈主要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饱食后急剧行走,肠道运化失司,使肠道蕴湿生热,瘀滞化热,热积不散,热盛肉腐,败血浊气蕴结,酝而陈脓。在其病程的演变过程中,气滞血瘀是肠痈的病理基础,瘀滞化热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笔者采用内服具有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消肿排脓的中药,外敷具有解毒散瘀消肿功效的中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更兼西医抗生素的使用,可使炎症得到控制并充分吸收。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冬瓜仁、赤芍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消瘀排脓药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桃仁、皂角刺、延胡索等活血药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利于炎症消散吸收;青皮、木香、川楝子等理气药具有理气止痛、调理气机的功效;六腑以通为用,芒硝、大黄泻下通便,增强与调整了胃肠道的运化功能,增加了胃肠道的血流量,有利于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腹膜的吸收及炎症的消散;除了通过肠屏障保护作用外,通里攻下药物还通过拮抗细胞因子,消除自由基及调整免疫等方面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芒硝除泻下的作用外,更有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使其增生现象和吞噬作用有所增加,从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外敷中药促进肠管及阑尾蠕动明显增加,药物更好吸收,从而有促进炎症的吸收,明显增加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优势明显,其西药抗炎作用强,中药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加速促进炎症消退吸收,对阑尾周围脓肿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避免了手术和手术后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保守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在保守治疗期间当腹部体征进行性加重,或感染迅速向周圍扩散时,应及时行手术切开引流。
参考文献
[1] 吴介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3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7
[3]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66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