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专业结构视角下电力行业高校的科学特色发展
2014-04-29刘媛杰
刘媛杰
摘要:电力行业高校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新水平,更好的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电力行业高校;专业结构;特色建设;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10-02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大,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无论在层次结构还是在形式结构和学科专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政府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等方法和手段,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也使得许多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固有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
一、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在层次、學科专业、形式和办学主体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
在专业设置上,近年来高校普遍新增了许多专业,但很少取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明显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虽在市场意识上有所提高,但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有待提高,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学科专业设置不能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就会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质量的意义也很难体现。
2.学科专业规模扩张过快,专业建设品牌观念欠缺
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一些高校纷纷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逐步向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发展,学科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同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加之一批新办的地区级院校一味扩大办学规模,有的高校一年就新上十几个本科专业,使得高校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各院校之间原有的专业设置区别和专业特色渐渐不甚明显,部分高校新开设专业,只是考虑扩大办学规模,而并非自身的优势和强项,新办专业由于缺乏深厚的建设基础和文化氛围,往往在原有特色专业占绝对优势的院校中处于边缘地位,学生相对较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3.对专业内涵建设重视不足
部分高校将学科专业调整狭义的理解为规模、种类方面的扩展,对已有专业的内涵建设不重视或重视不足,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类型陈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高校毕业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我国电力行业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电力行业高校处在了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电力行业高校的专业调整不再局限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而是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电力行业高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竞争市场形成
现在的考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时,除了考虑大学的声誉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也成为新的关注点,这种状况激发了高校调整专业结构的积极性。综合性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电力行业高校的专业优势不再明显。
2.电力行业高校普遍学科面偏窄
尽管电力行业高校在转制后纷纷对其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拓宽了学科覆盖面,但新建学科专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实力,形成优势。基础理论学科薄弱,交叉学科融合不够等问题仍然是行业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学科较窄面导致科学研究缺少支撑,创新性不足,较难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整体化发展的趋势。
3.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点偏少
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电力行业高校因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其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低,更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优势。一方面影响了行业高校人才、资金、设备、科研等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偏科”现象严重,难于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全方位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新形势下对电力行业高校优化结构、科学发展的思考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现状和行业高校自身特点,在新时期,对电力行业高校的特色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
1.优化结构
当前,新兴的知识经济时代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已由过去的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化为依靠社会化知识投入为基础。产业结构及其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科专业设置密切相关,这是电力行业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外在动力。专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是行业高校特色建设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影响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对行业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办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电力行业高校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应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注重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适应相关职业的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以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判断标准,以学生就业和学校持续发展为目的。
2.保持特色
保持电力专业特色是电力行业高校的生存之本,特色发展是行业高校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电力行业高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拥有本专业特色优势学科,这些学科通常代表着国家或行业的先进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电力行业高校应依托行业优势,凭借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凝聚学术骨干,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构成围绕行业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的研究平台,并使这些平台成为开展学科交叉、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成为汇聚科技人才、产出科技成果的基地。
3.创新模式,定位明确
积极探索培养和造就适应国家和行业亟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和各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和工程实践不足是当前电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普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电力行业高校必须发挥行业特色,定位准确,积极探索具有电力行业特色、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精英人才、技能人才、国际人才”为导向,根据电力行业需求增加特色专业布点数,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研究室,将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探索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电力专业实习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制度,鼓励学生利用企业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做到真正为行业所用,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以此得到行业的支持。
4.立足行业,服务地方
电力行业高校具有较强的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更贴近于生产实践的经验,应充分利用与行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优势,坚持科技兴校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结合模式和渠道,深度融入电力行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电力行业高校归属权发生转变之后,其发展理念需要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发展定位要面向地方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行业领域中,也要在地方层面深入下去,积极参与组建高新技术产业或民营科技企业,实现“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在保持自身特色继续为行业服务的同时,更好的适应市场,为地方社会服务,把促进地方经济腾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通路.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石油科技进步——石油高等院校科技发展战略探讨[J].石油科技论坛,2009,28(4):52-54.
[2]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3):1-3.
[3]颜事龙.特色·内涵:行业院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2):22-24.
[4]包丽颖,安钰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68-69.
[5]张明旭.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下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0,(2):42-44.
[6]許丽英.当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6-70.
[7]刘志国,张淑梅.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1,(9):93-94.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