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战争改变的女性角色
2014-04-29
女人参战 战争最直接的需要是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爱国主义热情的爆发,各交战国都有大量妇女自愿参战。英国是领先者,于1917年创立陆军、海军、空军中的女兵部队。女性军官被称为“管理员”,而不给于军衔,士兵称为“工作者”。
美国以英国为榜样,并且很快有所超越。1918年夏天,美国海军陆战队征募女性志愿者,仅在纽约就获得2000份回执,最终接受了300人。一次大战中,美国在海军、海军陆战队、陆军护士、信号部队、医生、红十字会志愿人员等9个服务领域都有女性自愿入伍。
而俄国曾组建一支“妇女敢死营”。建“妇女敢死营”的构想始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一名普通村妇雅什卡。在雅什卡的号召下,一天就有1500名妇女报名参军,后来又有500人报名。
一战开始不久,数百万的男人上了前线,社会岗位对妇女的需要大量增加。
妇女志愿者开始从事职员、厨师、司机、食堂工人、接线员……随着时间推移,凡是能释放出男人上戰场的工作,女人都开始从事。
秋瑾们走出家门 在位于上海淮海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如今陈列着一张特别的俄语女教师相片。相片中的女子出生于1902年,就是王元龄。一战期间,在中国教育制度发生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王元龄意外地接受了俄罗斯特色的语言教育。
1910年至1920年间,王元龄被送往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女子商务学校,她开明的家庭希望把她培养成一名“俄国通”。恰逢“十月革命”风起云涌,促使王元龄学成后回到上海,直接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办“外国语学社”的俄文教师。
随着红十字运动在中国兴起,战地女护士也走上历史舞台。而在之前的辛亥革命的秋瑾都成为一时典范。到了二战期间,何香凝、宋美龄等大量杰出女性参与议政。而到了内战时期,投奔延安的女学生,丁玲、萧红等知识女性,邓颖超等革命女性,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站争中,扩展了女性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摘自《齐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