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派”如何对中国耍心眼
2014-04-29
长久以来,日本战略学界盛行“海洋派”,竭力强调日本的海洋国家属性,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日本对外战略。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和东海划界产生诸多争议,日本“海洋派”更是大肆鼓吹“崛起的中国是日本‘海洋国家的重大挑战”。对中国来说,日本“海洋派”实际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危险性。
理论框架搭建过程 分析日本“海洋派”的对外战略思想,必须从他们的海洋国家意识入手,其来源于欧美海权论者的思想。日本《追求》月刊称,面对频繁的自然灾祸和资源匮乏的领土,日本意识到若不设法与海外国家维系“共生关系”,势必难以维持国家安全。
二战后,京都大学教授高坂正尧奠定了日本现代“海洋派”的理论框架。高坂的思想影响了很多日本人,民主党政府时期的外相前原诚司就是他的学生,前原及其同路人均主张日本应该维护与海洋大国美国的友好关系,并将中国视为现实威胁。
日本《世界舰船》杂志称,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逐渐成形,特别是2010年中国的GDP首度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提出“海洋强国”口号,令日本“十分忧虑”,再者美国高调倡导“亚太再平衡”,联合亚太盟友一道遏制中国的“潜意识”快速升温,使得日本“强军意识”抬头。当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是致力于加强军备,对抗所谓“越来越不安全的大环境”。
对华方略实为三个字 当下面对中国的崛起,处于“海洋派”影响下的日本决策层实际奉行“政经分离”的双轨路线,在战略围堵中国的同时,却要继续争取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于是乎日本对华方略的实质就是以下三字:
阻,即军事上要遏阻中国;
竞,外交上与中国竞争;
合,经济上与中国合作。
日本的最终愿望就是,军事上,形成串联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盟友防御圈,协助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布局;外交上,以经济援助之势,极力拉拢东南亚乃至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海上自卫队执行远海跨国人道救援任务时,拉近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进而随着足迹的拓宽,争取更多伙伴,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稳定与安全;经济上,继续与中国市场编织成牢不可破的经贸网络,使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让日本的“关键技术”与完备的“产销流程”,在中国奠定“舍我其谁”的利益基础。
对华极具战略危险性 依照日本“海洋派”的论点,海洋国家不像中国这样的大陆国家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与可以持久活动的空间,所以海洋国家拟订军事战略时,必须抛弃“以陆制海”以及“焦土抗战”思维,代之以“以陆支海”和“延伸监视侦察空间”的政策,积极营造海空军力主动出击的攻势路线。此外,日本“海洋派”还信奉“不敢勇于接受改变,就会被改变淘汰”的原则,认为美国对世界各地盟友的态度是会改变的,华盛顿不只看重“条约内容”或“理想价值”,同样关注盟友可以为“共同利益分担多少风险”,日本运用“海洋国家”的地缘优势,积极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政策牵马坠镫,就是希望绑定同盟关系,实现“正常国家”的迷梦。
很显然,日本“海洋派”的战略思想必然在安全上对中国构成威胁,其根深蒂固的“海洋国家”意识决定其亲美外交的路线选择,同时也是他们具有反华倾向的根源。对于中国,日本“海洋派”具有战略危险性,他们的“海洋国家观”仍是中国判断日本外交战略走向的重要参考项之一,也是综合分析日本对美和对华政策走向的主要依据。摘自《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