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虑的一代:存在主义的时代状况

2014-04-29夏天然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焦虑

夏天然

【摘 要】苦苦找寻人生意义的焦虑一代,迷茫一代为给人性留有一处栖身之所,不得不把人的问题依属于“存在”本身,以期盼重新获得人的根。马克思的“实践的人”、存在主义的“自为的人”,都把人的本质建立在关系存在论的基础之上,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对自身的超越性筹划作出了乐观的展望。存在主义的核心在于:“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1]。

【关键词】存在主义;焦虑;自由

哲学总是在思维中把握它的时代。黑格尔对于哲学史的看法尤其符合20世纪存在主义的产生。存在主义的创始,源于德国的哲学人类学的兴起,源于在理性主义的废墟中探求一种对人的新的解释。这恰恰和20世纪的时代精神密不可分。[2]

在非理性哲学先驱叔本华、尼采、克尔凯戈尔之后,雅斯贝斯和海德格尔最终为存在主义打上了决定性的烙印,建构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西方人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指向事物和对象。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就是从此出发而开始其命定的进程,直到近代西方文明的精神危机的浮现。存在本身意即站在自身之外,超越自身。我们的存在并不是某种发生在我们身体内的事件,存在并不是存在者,而是一个自为的世界和场域。

然而在当今时代,人们却总是习惯于身处一种规定性的存在状态中,被社会秩序的理性安排所建构。在存在主义看来,这种状态中的人还没有“存在起来”。关于存在的呼声,正是期盼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自身被压抑的存在方式,从而在沉沦中得到超越,得到提升。

一、神圣形象的崩塌

尼采在19世纪便曾预见,宗教在现代已不再是西方人生活的中心和支配者,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超越存在领域的具体联系,而把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对世俗琐事的追求之上。整个现代化过程同时也展现为一种去神圣化的过程,人们不再如中世纪一般,作为存在之链中固定的一环而安定的存在着。人也不再和“永恒”建立任何关系。

如果说在尼采的时代,上帝之死的发现是一种惊心动魄的预言式的洞见,那么在当今时代,这一洞见业已被人们默默的接受,仿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神圣和超越存在作为人们心中坚实无比的心理基质,如今早已灰飞烟灭了。

不仅至高无上的上帝死了,自然世界的神秘、象征和幻想也随之消逝。浪漫主义的一句口号:“科学杀死了森林中的小精灵”,预示人对于世界的各种统一完满的感知系统和感知方式的死亡,工具理性成为人类唯一永恒的、固定的视野。以往那种对世界整体的诗化理解,已无法在现代人的心灵中产生共鸣,幻想和象征对我们也不再具有它们对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直接而有力的现实性了。

在神圣形象崩塌的同时,资本主义的消费形象和商品拜物教占据了人空虚的精神世界,金融主义迅速席卷全球,就像一个越转越快永不停止的车轮,人们甚至早已忘记当初为什么还要转动他。

二、大全的无从把握

任何被认识了的存在,都只是存在的一个方式。存在主义意识到,那些成为思维对象的存在者,都不是存在本身。存在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是没有封闭的。它把人引向四面八方,而四面八方都是无边无际。人似乎总是生活在某个知识和概念的视野中,这些知识在规定性的存在方式中使作为存在物的事物成为存在自身,同时却又在不断的妨碍人们展望的视野边际。人们因此迫切的要求越过这片视野而寻求更加辽阔的景观。但是“我们永远达不到一个在那里不再有视野边际的地点,可以让我们从那里出发,对于那个此时已没有边际,因而不复更有外边的、封闭的整体作一个概览”。

“大全”在雅斯贝斯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永远看也看不见的视野边际,而一切新的视野边际又从它那儿产生出来。这真正的存在自身,永远只会在一切逐步显现的东西都显现了以后仍然往后退,永远远离我们的理智和任何的规定性。自从康德对理性的限度進行划定之后,那悬置的自在之物在现象世界中不断显现自身的同时,也在永远不断的隐藏自己。

这时,“整个的存在就不再能以本体论从概念上加以认知,而归根到底,只能作为至大无外的空间和作为一切存在在其中向我们呈现的那些空间而加以照亮了。”任何作为整体出现的抽象概念都是事物本身的死亡。除非整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存有明晰独立的实存者的意识。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实际上是在断定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的不可能性。因为在一种机械式的系统中,人便不能再作为人而存在。

三、焦虑与人的超越性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根本的心情便是焦虑,因为“只有在焦虑中,我们存在的这种此时此地性才能以其全部不稳定的和充满空隙的偶然性呈现在我们面前。” [3]人对稳定性的追求和他自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人生最根本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辩证运动才使得世界的图景得以不断的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心理学领域,焦虑更是被卡伦霍妮看作是现代人神经症的动力核心。她在为恐惧和焦虑所作的区分中,强调恐惧是与个体要面对的危险相称的一种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甚至想象中的危险做出的不相称的反应。[4]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对危险的成一定比例的反应,在恐惧的情况下,危险显而易见、客观确实;而在焦虑的情况下,危险则是隐藏的和主观的。

所以焦虑绝不是恐惧。焦虑不是害怕某种确定的对象,而是对虚无的畏惧。那自行显现、作为我们恐惧对象而被感受到的正是“虚无”。

一般性的焦虑可由心理治疗逐步消解,而由原初的荒诞性所引发的焦虑却根植于每一个荒诞人的心中。萨特则把这种分离看成是人的主体性之本源:“自我性的特点事实上就是人总是与他所是的东西分离,而这种分离是由他所不是的存在的无限广度造成的” [5]只有在这种焦虑的氛围中,生存才能重新抬头。人类总是以虚无为背景投身于一项未来行动时,看到自己自由的可能性的。以往形而上学的传统强加于我们的观念是:自我就是在我们身上的某种实体,自我是被包围在肌体中的某一个东西。存在主义却把它表述为:自我是生存所在的区域,是一个世界,自我处于这个自由广袤的世界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可被规定的实体。心情、道德、知识、审美体验、统统不是一种心理实体所拥有的某种属性,我们不是作为一种实体而拥有这些属性,而是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这些属性。“如果人不再被当做存在(他现在是存在),那么他就发现自己在认识上处于绝对可能性的悬置状态。他在这种状态中经验到对他的自由的呼唤,由于这自由,他能够成为他之可能是者。不过,迄今为止他尚未如是。作为自由,他在存在中召唤出他的隐秘的超越者” [6]存在主义终究是一种乐观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3.

[2]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重庆出版社,1993:74.

[3]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成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36.

[4]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17.

[5]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97:45.

[6]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28.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自由焦虑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