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透视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4-04-29孙琳琼
孙琳琼
【摘 要】覃志红的《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从总体生产思想这一视角出发,给我们做出了一种解答,那就是:一种超越传统理论哲学视域,直指生活世界基础的实践致思;一种强调在关系、过程和系统中来研究和把握生产的总体性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理论关注人类生存总体,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层价值诉求。
【关键词】《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马克思思想;当代价值
全球化的今天,“回归马克思”、“重新解读马克思”已然成为理论研究一种趋势,作为马克思的信仰者,我们不禁思考,马克思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在面对西方出现的以马克思思想传承者自居、重新阐释和补充马克思思想的流派时,我们也不禁在思考,他们究竟是偏离了、遮蔽了还是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又是什么?覃志红的《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从总体生产思想这一视角出发,给我们做出了一种解答,那就是:一种超越传统理论哲学视域,直指生活世界基础的实践致思;一种强调在关系、过程和系统中来研究和把握生产的总体性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理论关注人类生存总体,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层价值诉求。
一、总体生产—实践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
生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正是对生产问题的关注使得马克思把握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即“现实的个人”,进而超越了理论哲学思维范式,开启实践致思理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那里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1。现实的生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恰恰是因其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作用在物质生产前提下得以昭示,人类生产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这一点构成了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义的主线。
在人的现实性得到清晰的彰显的同时,马克思指出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彻底地发挥,人不断地用意识的反作用对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发挥着人的影响。这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互相创造、互相规定辩证的历史运动。依存于生产的丰富性,人的本质获得了无比丰富的内容,由此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一双脚坚实地站在现实世界的大地上。人的历程在此走到了其真正的终点——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也由此真正开始实践致思之路,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正是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性生成的探讨,马克思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
在当代境遇中,马克思生产理论在西方受到的质疑之一就是消费社会对生产基础性作用的质疑。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指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和奴役结构从物质生产—经济域向消费—符码域的转换,由此颠覆了马克思历史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也直接影响或促生了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后马克思转向。鲍德里亚从景观社会到消费社会,提出符号交换关系取代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宣布马克思生产方式的历史性毁灭;波斯特(Mark Poster)以信息生产方式取代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方式;齐泽克((Slavoj Zizek)用拉康(Lacan,Jacaueo)的症候群替代马克思的物化关系;德波(Guy Ernest Debord)则以影像方式为主导的景观生产方式的转向来取代马克思所讲的物质生产的方式当中决定性的经济结构。由此观之,马克思生产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难道真的失去解释力和批判力了吗?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与詹姆逊的“生产方式”、鲍得里亚的“生产之镜”、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思想进行对比和深度剖析,指出,“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没有离开总体生产的逻辑”4。因此,这些思潮大多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缺乏历史的深度。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只能变成一种道德性的、形而上学的逻辑追问,而缺乏应有的实践性,存在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某种程度的误读和误解。如有学者指出,“后现代理论在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视为与前者同质的东西而一同抛弃,并试图重新构想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其核心主张便是将经济和生产非中心化,而寄希望于那些反经济、反生产的文化想象”5。现实人的生产活动作为马克思理论致思的现实基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直接决定了马克思理论的实践特性,这也正是其超越性之所在,也决定了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二、总体生产——透视资本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本书作者依据经典作家的文本对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作了细致的梳理,并概括了总体生产的基本内涵,指出这一思想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产物,指出这一思想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生产问题上的一种超越,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书强调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在关系、过程和系统中研究把握生产的总体性方法,这提示着我们不能以单纯的自然因素或经济因素来解释生产,也不能以孤立、静止的眼光抽象地来审视生产,而是要在关系中、在过程中和在系统中动态地来把握生产。马克思正是运用系统总体的观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下总体生产的具体主客体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贯穿人类社会全体的生产发展的规律。
事实上,“生产”不是仅仅作为孤立、静止的概念存在的,它是人类一种具体的、包含有许多环节的、连续不断的实践活动过程。因而,对于生产活动必然要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来把握,这是总体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没有孤立地去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在《资本论》及其各个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自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其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统一的机体,是一个包括许多相互关系的社会总体。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考察,阐明了它的发生、发展到走向灭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纳入了人类历史的整体运动过程中,通过揭示其自身内在矛盾运动规律,从而系统和全面地检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眼中社会这种“有机体之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6。
马克思的总体生产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透视晚期资本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本身是同它的直接批判对象——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切的。晚期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新的阶段,其重要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结构上的危机”7,表现为后福特主义,即“关于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消费实践多元政治的兴起”。加之改良主义政策的广泛推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作为一种方法提示着我们资本主义的持续运行和发展变化并不能抵消马克思学说的意义,却可以使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显得尤为中肯和必要。马克思学说的意义特别表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以及以生产为基点的自身发展逻辑的运行和持存中。作为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性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恰恰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本对象的。如作者指出,“总体生产”实际上一个立体性的范畴,不仅从横向突出生产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更从纵向凸显了生产的总体性内在结构、运动规律、动力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对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及其发展变化的关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总体生产——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以“改造世界”为理论宗旨的哲学革命,自始至终包含着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根本价值诉求。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他始终在思考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正是借助总体生产的理论工具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批判,马克思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的条件和途径,同时,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尺度的內在规定性:一方面,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必须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作出合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必须对自然界进行合目的的改造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现实社会的总体生产进行为人类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生产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观方面的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结构日益合理化;从主体方面来看,就是人的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日益成为社会和自然的主人,人日益成为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主人的历史进程。无论是物质生产力的创造和生产关系的控制,还是人的精神生产能力的提高,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体现。社会生产连续而整体性地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特征全面而完整地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这一过程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以不同的生产目标加以体现,但归根结蒂,人的发展而非单纯生产力的发展更应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对生产劳动及在此基础上人的实践活动的把握,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以批判视角介入现实的重要尺度,这一批判精神指引着无数马克思主义结合时代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影响在当代仍在继续和延展,它已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学者们以此传承马克思批判精神,确证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把握现存社会现存状况。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尝试寻求途径超越这些现存社会状况,阐述批判的规范性标准。在这个意义上,也为我们解决当代境遇中的问题提供了参考。书中特别提到了生态危机给生产理论带来的挑战。正确把握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生态问题的实质同时寻求出路。如马克思指出,当资本企图征服自然规律和自然系统来实现资本积累时,它“全面地攫取了自然”。“它破坏了一切(即自然),而且不断地使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障碍阻止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扩大,生产的全方位发展以及自然力和精神能力的开发和交换”8。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生产的全方位发展,如果我们单纯对自然采取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非人类世界归结为资源的仓库,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就是说,仅就其作为服务于人的目的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来说,它是有价值的”9,在此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在总体生产的价值诉求中,重新定位人和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在满足人的需要和环境诉求的前提下来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关注人的生存总体,生产的目的更应是为了“激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
反观我国当前的发展,我们看到,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始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它的理论旨归与科学发展观的总体价值取向是内在一致的。既然社会生产是一个全面的、连续的、相互制约的总体,在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就需要处理好各种具体生产之间、各生产环节、各生产部门以及各生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整体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为当前如何从社会生产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0.
2同上,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0.
4参见覃志红.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3-205.
5参见张盾.重新辨析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意——评后现代理论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5(6):12-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109.
7(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M].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这里的翻译参考了Karl Marx,Grundrisse(New York:Penguin Books,1993,409-410。)
9(英)罗奈尔多·蒙克.马克思在21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视角[M].张英魁,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