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014-04-29张艳美谈群林
张艳美 谈群林
摘要:采取归纳分析法,研究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并以多元化方式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拓展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为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关键词: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育服务与管理
中文图书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了“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的比重,加快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广州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为补充的体育产业体系”。广州市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引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通体育、懂技术、会服务、善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决定高职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并以多元化方式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拓展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为培养服务区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借助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以广州市体育局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体育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在政府层面,在由广州市体育局、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体育行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的制度框架下,成立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主管机构,通过发挥信息联动、资源调配、激励监督等职能,在学校和体育行业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层面,广州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下设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作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专业教学带头人和相关体育产业行业专家带头人及骨干专兼职教师组成,由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分理事会具体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评估,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场联动、岗学结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真实的实践任务、真实的实践岗位,不断提升其适应体育行业企业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
2.建设信息化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
基于“在自主体验式学习中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在对接合作中提升专业服务体育行业企业能力”等两大开发理念,依托学院的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与广州体育馆、深圳高尔夫学院、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高尔夫协会、侨鑫集团以及广州市的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核心,涵盖课程标准、课程素材、实践教学评价、行业企业资源、职业资格培训等五大资源模块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校间、行业内共享,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自主学习及可持续学习的需要。如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将复杂的球具维护技术内容转化为研宝高尔夫企业服务大型高尔夫赛事的工作项目,通过真实的工作现场示范教学视频,形象直观地分解高尔夫球具维护技术的技术要点和步骤,帮助学生及社会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自主学习。
3.建立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標准和考核程序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解决了“谁来评”、“如何评”和“如何考”的问题。著名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在反思传统的描述、测量、判断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制定了贯穿岗位认知、专业课程实训、岗位见习、企业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评价实施方案,开发以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重在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进行过程化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师生的评价反馈沟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4.“一出两入” 落实实践教学经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办学校是要独立核算办学成本的教育组织机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涉及到诸多人力、物力资源应用,由此产生的实践教学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重要因素。
4.1自我发展产出
在依靠各级政府投入的同时,利用本身的学院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和师资优势进行创收,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比如组织社区体育培训,出租运动场地,参与商业化的体育赛事及体育文化活动运营,甚至可以放眼世界,比如接纳外国运动队进行有偿集训、建立国际化的体育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学院在2013年6月举办了“耐克杯”全亚洲篮球训练营,来自中国香港、中华台北、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参加。依靠自力更生的自我发展可取得一举三赢的效果,既提升了学院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提供了社会服务,还获得了经济效益,足以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4.2政府投入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办学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办学的强大后盾。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扶植,主要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的软、硬件内涵建设,以项目运作的方式,获得政府办学资金支持。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相继获中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和广东省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政府财政支持。
4.3社会资本引入
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广开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参与办学,采取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金进行捐资办学,联络海内外的校友和热心体育教育的实业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设立教育基金、奖学金、捐资建设实训室等形式支持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建立健全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经费投入机制。如校友黎伟权捐资百万设立“黎伟权校友奖学金”,每年捐助20万元奖励优秀运动员、学生和教师、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研宝高尔夫企业在校内共建了研宝高尔夫球具维护工作室。
5.建设“教学、实习、就业”一条龙式的实践教学人力资源保障
5.1教学服务管理人才
有效落实“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要求体育高职院校的教学服务管理队伍要发生结构与功能的质变,从过去执行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常规教学管理主体,转化为活跃在政府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动态教学服务主体,要求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与政府及体育行业企业沟通协调的能力。
5.2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建设具有专业素养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实习、就业管理人才队伍。实习、就业服务管理人才应当熟悉与体育相关的各条产业链,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关系网络,有能力对接体育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对学生开展的相关的职业理念、职业规划教育,对毕业生的择业活动进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实习、就业信息咨询和实习生、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开辟实习、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为区域体育行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
5.3专业双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可以说是专业的品牌,是专业建设团队的领军人物。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双带头人”由专任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和兼职的体育行业企业界专家组成,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承担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功能,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指导专业建设团队完成相关的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工作。
5.4“双师型,企业化,国际化”的一线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双师化,合作化,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人力保障,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一,“双师型”专任教师是师资团队的主体。在当前的体育高职教育发展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和实践化技能知识,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在校内外開展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管理能力,还应当具备开展专业调研、行业分析、职业岗位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为体育产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能力等重要能力;其二,“企业化”兼任教师是师资团队中的体育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他们可以通过任教课程、开办讲座、指导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参与专业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研讨、参与体育高职教育教改研究等方式与校内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通力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实践平台;其三,“国际化”师资是在与国外体育类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与国际体育产业企业、体育俱乐部共建体育高职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引入的国际师资人才,能为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带来国际化视野,加快国内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丹. 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
[2]李丹等.试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的再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4(5).
[3]蒋丽君 .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4]潘望远等.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5]张义先等.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