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4-04-29徐珮雯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

徐珮雯

【摘 要】本文通过与西方孝文化概念进行对比,得出中西方的孝文化观念异同并存这一结论。此外,本文更注重研究导致此区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了解西方的孝道观,更有利于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原因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享誉世界的精神文化瑰宝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孝文化的内涵已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中。“孝”观念不仅仅意味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同时在古时期还与社会等级、政治体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宝贵的孝文化似乎已被人们抛在了脑后,遗弃、虐待老人的事迹屡屡发生在我们眼前,重塑孝文化已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外交流互动逐渐深入,打开了历史新局面。因此,孝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

本文从将从中西方孝文化渊源、概念着手深入讨论孝观念的差异,并延伸至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剖析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异同。

1、中西方孝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我们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孝文化则是我们追溯有关家庭伦理价值观的最早记录。其深远的历史起源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诸多文明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孝文化概念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周朝明确提出。在当时祭祀活动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孝”指的就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在农业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的对抗中一帆风顺、丰衣足食,不包含任何道德的涵义。直至西周时期,“孝”被赋予了道德涵义,商朝普遍的祭祀活动成为了贵族的特权,而普通百姓有了必须侍奉双亲的义务。于是,侍奉双亲的“孝”逐渐取代了祭祀仪式的“孝”。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将孝文化再次拉升到一个高度,自此,孝道成为古代社会宗法伦理的基础。到了汉代,皇权社会将“孝”的涵义政治化,孝道开始成为了治国安邦的准则:西汉时期颁布多道法令以孝治国;《孝经》被作为义务教育科目之一;“孝廉”作为察举考试科目之一等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丰富,人们通常理解的孝敬父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儒家文化中,“孝”不仅仅是指尊重父母敬重祖先,它更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是国家政权的基石。也就是说,孝文化除了在家庭伦理文化中有所体现,如赡养父母、继承子嗣等等,其政治内涵也颇为丰富。在封建社会时期,青少年接受的教育即是“要‘孝父母,更要‘孝国家”,对国家的忠诚才是最至高无上的“孝”。

相比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孝文化,西方的孝文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孝文化虽然在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但其也是人类世界先进的文化之一,故西方世界同样也有其根源可供追溯。西方文化主要有三大来源: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古希伯来犹太教文化、古罗马文化。柏拉图曾说过:“Next comes the honor of living parents, to whom, as is meet, we have to pay the first and greatest and oldest of all debts, considering that all which a man has belongs to those who give him birth and brought him up, and that he must do all that he can to minister to them, first, in his property, secondly, in his person, and thirdly, in his soul.”《圣经》第五条“Listen to your father who gave your life,and dont despise your mother when she is old”也能寻到西方孝文化的踪影。纵观这三大文化源泉,西方孝文化的确存在并且有其实意与内涵,都讲究侍奉父母,尊重给与自己生命的人,这一内涵与中国的“孝”在家庭伦理文化上的意义是一致的。但是,究其文化深度与佐证实例,于中国的孝文化仍旧存在一定的区别。

2、中西方孝文化之异同

孝文化是整个人类世界的文化瑰宝,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孝文化体现的都是人类情感的高尚。因此,孝道作为道德的基本标杆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孝经》还是《圣经》中,“孝”观念中有关家庭伦理的基本价值观都是一致的,都讲究孝顺、回报父母。但是,基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历史的长短,孝道的定义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孝”具有双重意义,包括家庭与社会。在家庭中,父母有着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遵从父母所做的任何决定。孔子曾说过:“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意思就是,子女侍候父母时,见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地规劝,见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应照常恭敬而不违抗,虽然有怨心,但不抱怨。就社会的角度而言,在古代,“孝”意味着遵从社会严格的等级排序,权贵阶级自然而然的享有比下层阶级更多的特权与优势。这在主张“人人生来平等”的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西方国家,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服从,子女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由、个性”才是他们的追求。在主张人人平等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等级分层更加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中西方孝文化在立法支持上也存在较大区别。在中国古代社会,“孝”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策,譬如,子女不敬父母将会被治罪,官员不遵从社会等级将会被流放。在当今社会,“尊老爱幼”成为了人人需要学习的治国口号;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因此,“孝”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美德,而是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在高度发展的西方社会,慈善机构的盛行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的职责已从子女负担转嫁到国家承担。法律上并无规定子女必须承担养老,维系家庭关系的反而是爱与亲情。

3、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孝文化差异归根究底还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文化的不同则来源于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中国自古崇尚农业文化,在追求农产量的要求下,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有了后来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应当服从集体的利益,因而有了孝文化中的社会涵义。而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人们长期从事于手工业与商业活动,观念比较开放,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讲究的是平行的人际关系,因此不存在像中国一样的规定性的孝文化。

其次,中西方孝文化差异还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讲究的是一种相融合的代际关系,是指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一致以及延续性的。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断裂的代际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世界是相互隔绝,不被打扰的。他们崇尚的个人意志和自我实现,这就是在西方国家会出现丁克家庭的原因。在这种价值取向之下,也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延伸,华夏文化视老人为宝,其象征着历经岁月之后的睿智与经验。而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表现则正好相反。

4、结语

孝道是全人类文化中的共性文化。虽然中西方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孝文化的诸多差异,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都是给予子女生命的人并担负着养育子女的义务。本文通过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有利于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诗经(中英文版)[M].汪榕培,任秀樺,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Plato. The Laws of Plato.ThomasL.Pangle.Tra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3]周春才.The Analects[M].新世界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孝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