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与慎独

2014-04-29史雅洁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慎独论语君子

史雅洁

【摘 要】《论语》中“食不厌精”章的本旨当然不是教人极口腹之乐,而是应以“礼”对待饮食,以慎重的态度对待身体发肤乃至家国天下。《论语》当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要紧紧密地联系、结合《论语》本身,全面而又具体看待每一个问题。本文在以“食”作为切入点的基础上,从此角度试图切近孔子的思想核心,从“修身”、“慎独”的角度来以求更深入地参悟《论语》本身。

【关键词】食;《论语》;君子;道;慎独

引 言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序言开篇即谈到:“《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它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华文明根底的经典地位自不必赘述。《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以“记言体”形式的言传身教,“一以贯之”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上达天子圣人,下示庶民小人,细入腠理、宏至天下的言语行事,在如此地位的儒家经典核心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影响。

中国人自古重视饮食,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粮食尤为珍贵。“食”字在《论语》中共出现40次,《论语·乡党篇》中出现18次,仅于“食不厌精”章中就出现了15次。《论语·尧曰篇》中叙述王制时提到“所重:民、食、丧、祭”,在子贡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讲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更是把“食”放在首位。對于人民而言,粮食是生活之源。因此,当政者就要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但是在《论语》其它章节,孔子又讲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包括“孔颜之乐”,这些章节之间似乎是存在着矛盾的。然而当我们细心体会《论语》时,会发现这些观点建立在不同的层面上,一为庶民言,一为士君子言。对于百姓而言,民生问题是当务之急。而“疏食饮水”,“一箪食,一瓢饮”是从人的精神层面讲的,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孟子·告子》中讲到饮食与精神作用时说:“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一、圣人所行无不中道

在此一章中,孔子所讲九个“不食”,包括了对饭、鱼、食物的颜色、味道、烹调、时间、割法及来源等具体详细的限定,这是从范围来说,这些食物在哪些情况下是不适宜食用的。一方面因礼而定,一方面也对人的身体健康而言。

此章记录孔子饮食之节。谢良佐曰:“聖人飲食如此,非機口腹之欲,蓋養氣體,不以傷生,當如此。然聖人之所不食,窮口腹者或反事之,欲心勝而不暇擇也。”i因担心伤身而不食,若朱熹所说,“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則不食,惡其不備也。此二者,無害於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ii那是否因此而念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所谓“孝至始也。”《朱子语类》贺孙曰:“曾子奉持遗体。无时不戒谨恐惧。直至其手足之时,方得自免。这个身已直是顷刻不可不戒谨恐惧。如所谓孝,非只是寻常奉食而已。当念虑之微。有毫发差错便是悖理伤道。便是不孝。只看一日之间。内而思虑,外而应接食物是多多少少。这个心略不检点,便差失了。看世间是多少事。至危者无如人之心。所以曾子常常恁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食不厌精”中虽没有明确做出上面如此这般解释,但圣人所虑之处细致入微,所行之事无不中礼,无不中道,又岂能离得了“日用之间”?

如汉代陆续之母,人们传颂她治家有法。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有提到过这件事,“漢陸續之母,切肉未嘗不方,斷葱以寸爲度,蓋其質美,與此暗合也。”iii源于陆续不幸被政党相争牵连入狱,续母探视不得,只得做了饭菜请人传送到儿子手中,陆续见到食物变悲泣不止,虽未尝相见,但因“续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所以一见便知。使者知晓后,为陆续上书讲明此事,使得陆续得以赦还。吕坤谓“人未有心正而事邪者,亦未有事慎而心苟者。陆续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即此二事。而其平生之端方,言动之敬慎,可以类推矣。吾故录之,以为妇女者取法焉。”

“食不厌精”一章,孔子对于食多发禁止、限制食用之词,该章所讲斋、祭时之食礼,而在《论语》其他章节中也有多处涉及食,虽不似此处专讲食之礼,但所讲到之处,多以食为始,由小至大,以微见著。使得孔子“一以贯之”之气象油然眼前,却又极大极广。非一动、一作、一举、一动所可拘住的。

二、“食”与“修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iv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大学》中强调“修身”是根本,因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而如今很多时候总提“修、齐、治、平”,却忽略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修身是前提也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根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v古之人如孔子者,将个人融入到国家、天下的兴亡使命中,将对自身的关注隐没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之中,对“道”行之与否的关切始终摆在第一位,以“弘毅”为己任,“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vi始终是有德者对自身以及同道人的深深叩问。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vii以年龄作为粗略的界限,这段自述是否可以看作是大致展现了他一生修身的几个阶段?孔子年幼时所受教育的详尽情况如今已无法得知,但可知孔父叔梁纥属于士之阶层,其时士族家庭均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学,也是借以进身贵族阶层谋生的途径,也成为“儒”,《说文解字》:“儒,術士之偁。”孔子曾告诫弟子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viii至孔子这里,他开始教导弟子在从事的“职业”上应当成为一个为“道”儒的人,而不是仅仅为了当官。因此还有“三年学,不志于榖,不易得也。” ix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学”,在多数人那里是为了入仕以跻身贵族阶层的,有了职业便可获得俸禄维持生活,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讲的“小人儒”,将“学”当作日常生活中家中餐桌的一块垫脚。而孔子则是从所学礼乐射御书数中究得“道”之所在,“君子儒”奉守“职业操守”是本分,但是更应在此之上守住道义,行道弘道。孟子曾提出“大丈夫”的说法,窃以为这也是对“修身”的一种理解形式,“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x

今天我们所讲“修养”二字在古代是分开说“修”与“养”的,“养”在《说文解字》中解为“供养”之意,而在《礼记·礼运》中曾提到“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昬、喪、祭、射、御、朝、聘。”xi “养”更强调的是物质方面可以起到的对人的作用,而“修”是更进一步深入人生命之内,经历一番打磨之后才能焕发出光彩,犹如玉未经发掘打磨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石头一般,“修:飾也。飾卽今之拭字。拂拭之則發其光采。故引伸爲文飾。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修者,治也。引伸爲凡治之偁。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xii石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这大概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xiii的用意所在吧。

“修”与“不修”就在“文”与“质”之间,“质”多一分则“野”,“文”过了也则会导致“史”,一个人只有“文”与“质”相配而后才称得上是君子xiv,

發扬自身优点,补齐不足,所以是“绘事后素”xv,受教是“修身”的一种途径,孔子30多岁开始四处教学,“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无论是什么样学生,只要行最基本的拜师挚礼,孔子就会教诲于他,对于他的行教原则“有教无类”xvi ,朱熹解为“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xvii孔子教学生不择类,因为他认为人皆可以“雕琢”、“修剪”,否则“鮑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xviii国家也将随之坠入无序、无度、无禁。

礼乐教化在儒家看来,肯定不仅仅是在饮、食、日常生活等这个层面,而本文所讲的“食礼”应该是一种“引子”,是“道”故意流露在人面前的影子,如今追逐强调“形而上者”,在仁、性、道等方面考证,却极易忽略如“食”之类的视、听、言、动等“器”的部分,如“大体”、“小体”之分,以“心性”为“大体”,以“食”、“色”为小体,一味强调人不应注重“小体”,要着重立“大体”,以此来跨入无限“接近”“道”的洪流中,这不是我所作本文的用意。

“体”有“大小”,有“贵贱”,但这并非如磐石般死死地钉在那儿的一种既定模式,有“小体”才有“大体”,有“大体”才有“小体”的显现,所以,“大体”与“小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体的,是合一的。由此看来,道、器二者也是如此,没有互生互养的二者彼此依存,那么任何一方的单独存在都将成为“不合理”,当然,也不可能“存在”。我认为有一个观点是需要谨慎看待并加以区分的,孟子讲人不应当顺从“小体”之“欲”,与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xix相同,教人们不要只停留、贪图生活物质上的享受,如此便会远离人道,但这些并不是意味着“志于道者”就要“恶衣恶食”,不能讲究饮食住行,否则还怎么会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章呢?虽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章被认为大部分是属于祭祀礼的,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仅仅适用于祭祀中饮、食。在古代社会,祭祀中的饮、食已经是被包含在百姓日常饮食生活的结构之内的,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原则是具有共性的,它们也可被看作是属于百姓日常生活饮食的原则范畴之内的。

注释:

i 谢良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页120。

ii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页120。

iii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页120。

iv 《大学》

v 《论语·雍也》

vi 《论语·子张》

vii 《论文·为政》

viii 《论语·雍也》

ix 《论语·泰伯》

x 《孟子·滕文公下》

xi 《礼记·礼运》

xii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修,飾也。巾部曰。飾者,【尸巾+又】也。又部曰。【尸巾+又】者,飾也。二篆爲轉注。飾卽今之拭字。拂拭之則發其光采。故引伸爲文飾。女部曰。妝者,飾也。用飾引伸之義。此云修飾也者,合本義引伸義而兼舉之。不去其塵垢。不可謂之修。不加以縟采。不可謂之修。修之从彡者,洒【尸巾+又】之也。藻繪之也。修者,治也。引伸爲凡治之偁。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从彡。攸聲。息流切。三部。經典多,假肉部之脩。

xiii 《论语·里仁》

xiv 《论语·雍也》

xv 《论语·八佾》

xvi 《论语·卫灵公》

xvii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页168。

xviii 《孟子·滕文公上》

xix 《论语·里仁》

猜你喜欢

慎独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有君子之道四焉
“慎独”的境界
《论语·为政第二》
从“慎独”看境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