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话文学史》看胡适对陶渊明的接受
2014-04-29张雨苗
张雨苗
【摘 要】胡适在其著作《白话文学史》中,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陶渊明及其诗歌进行了评判,肯定了陶渊明“自然诗人之大宗”的文学史地位。
【关键词】胡适;陶渊明;诗歌;文学史地位
一、陶渊明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胡适运用近代哲学观念衡量陶渊明的世界观,别出新解,推许“陶潜是自然主义哲学的绝好代表”[1],那么“自然”如何而来?“他的哲学又是他实地经验过来的,平生实行的自然主义,并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尘清谈的口头玄理”[2],胡适指出,陶渊明自然主义世界观来源于他的“实地经验”,“他生在民间,做了几次小官,仍旧回到民间”[3],他一生入世又出世,既见识了官场的黑暗,又领略了田园的惬意,两种环境的显明对照,使他更加崇尚自然。
陶渊明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还与魏晋玄学有关,胡适说,“在文学史上,崇拜自然的风气产生了一个陶潜”。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谈到:“……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陶渊明生活于玄学盛行时期,玄学中尊重个体人格,肯定自然人性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他。
陶渊明还有一种崇尚自然的天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天性指引他走向自然。“自然”成为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他从容地实践着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使得他的生活和诗歌皆接近于自然化的境地。
二、陶诗之自然美
胡适从语言风格角度探讨陶诗的自然美,认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是自然而然宣泄出来的,是不刻意雕琢,不无病呻吟的,“陶潜的诗在六朝文学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他把建安以后的一切辞赋化,骄偶化,古典化的恶习都扫除得干干净净”[4],如胡适对陶渊明《饮酒》的评点:“他赏识了自然界的真美, 所以歌唱自然, 不费力气, 轻描淡写, 便成佳作。”[5]我们很难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色彩浓艳的词语、夸张的手法、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如“种豆南山下”、“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等,明白如话,朴素得好似白描。但是,陶渊明的“自然”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语言运用上,陶诗所取物象,皆为生活中普通至极的景物,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中所写之“豆”、“草”、“苗”、“锄”等皆为田园生活中司空见惯之物,然这些平白无奇的事物构成了淡味的诗句,诗句皆极质实语,然写出田园生活场景,极见真切,韵味深长。
陶诗的自然诗风还表现在其抒情上,陶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没有大起大落,抒情方式平淡清新,如《和郭主簿二首》之二: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此诗写秋色,首句从多雨的春过渡到肃爽的秋,一反前人悲秋传统,赞赏秋景的清澈秀雅,接下来诗人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反映在诗中,也只是淡淡的说出“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诗人由秋景,写到“幽人”,最后返观自己的内心世界,融情于景,不露声色。
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委运化迁的自然主义人生观,也是其诗歌自然美的一个方面。在《形影神·神释》中,陶渊明认为自然像制作陶器用的转轮在不停运转,并且公平对待世间万物,而万物也同存共處。老少贤愚圣人长寿者一概都要死亡,孜孜追求善行以求身后名也是枉然,没人长久来歌颂和赞美。多思考会损害生命,人应该随着自然的脚步而前行,舒展自己随着造化运行受到那种恬静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内心。
陶诗之自然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抒情,美在其清新自然的思想内涵,陶渊明不愧为自然诗人之大宗,尽管胡适对其诗歌自然美的探讨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但他冠以陶的“自然诗人的大宗”名号,却是相当恰当的。因其为“大宗”,后代不少诗人继承了其自然诗风。
三、后世诗人对陶诗自然美的继承
“在文学史上,崇拜自然的风气产生了一个陶潜,而陶潜的诗影响了千余年歌咏田园山水的诗人”[6],胡适运用纵向考查的方法,进一步说明陶渊明在文学史上“自然诗人”的大宗地位。胡适认为,唐代诗人王绩、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皆从陶渊明的自然诗风中汲取养分,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有力继承者。胡适的观点恰切肯挚,但说法简略笼统,没有展开论述。这里以王绩为例,结合胡适的观点,谈谈王绩的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的接受。
“王绩是一个放浪懒散的人,有点像陶潜,他的诗也有点像陶潜”[7],这里胡适从个性和诗性两方面说二人的相似之处。“王绩不愿意在朝,自求改为六合丞。他爱喝酒,不管官事,后来竟回家乡闲住”[8],二人都厌恶官场,对田园生活倾心相恋,“性嗜酒”,这是二人生活、个性上的相似之处。
作为陶渊明田园诗的有力继承者,王绩和陶渊明有许多近似之处。王绩的许多作品,有意学习陶渊明,学习其格调、语言,学习其真率自然、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如《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写重阳菊芳时节对友人的怀念,朴素平易又饱蕴着深情,颇似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二首》。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特别是王绩、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等对陶渊明自然诗风的接受,形成了与陶渊明自然诗风贯通又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拓展了山水田园诗的境界,体现了田园诗创作的新发展、新成就。但正如清人贺贻孙说:“唐人近陶者,如储、王、孟、韦、柳诸人,其雅懿之度,朴茂之色,嫌怨之神,澹宕之气,隽永之味,各有一二,皆足以名家,独有一段直率处,终不及陶。”(《诗筏》)这足以说明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胡适在探讨唐人对陶渊明自然诗风的继承时,也说“孟浩然的诗有意学陶潜,而不能摆脱律诗的势力”1,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不过一种做作而已”,“远不及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这也是胡适将之视为“大宗”的原因。
注:本文所引陶渊明诗歌均出自《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注释:
1.胡适《白话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219页。
2.胡适《白话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226~227页。
【参考文献】
[1]-[8]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99,99,99,99,218,227,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