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群众路线:提高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水平
2014-04-29李支连
李支连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制度化建设是增强和改善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的大势所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制度化建设的“群众”性,或是提高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水平的突围路径。
关键词:群众群众相对人群众路线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1]制度化建设是增强和改善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的大势所趋。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加快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进程,提高其建设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群众”、“群众相对人”及“群众路线”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语境中的“群众”,广义讲,就是指所有真心实意拥护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的相关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狭义点,特指具体工作制度建设中处于被领导、被管理、被组织、被发动者地位的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及广大学生。
“群众相对人”的本真含义是中共党员干部,中共党员相对于非中共党员是“群众相对人”,党的领导干部相对于非领导干部及非党的领导干部是“群众相对人”。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语境中的“群众相对人”除了一般地符合上述定义外,还应特别强调“相对”二字,即在具体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中,相对处于领导、管理、组织、发动者地位的德育领导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可视为“群众相对人”,但同时也是“群众”分子。
党的群众路线可归结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语境中的“群众路线”也可归纳为:制度化建设为了群众,制度化建设依靠群众,制度化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制度化建设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3]学校德育工作中未必有好人或坏人,但确有“貌似好人”或“貌似坏人”。“貌似好人”胸襟、眼界、思路较宽,德育工作有理、有节、有大局,灵魂深处有“法度”。“貌似坏人”原则性、策略性都不稳定,德育工作随意、软弱或专横、乖张,貌似没有“规矩”。提高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水平,就是为了发扬“貌似好人”的风格和做法,克服“貌似坏人”的弊端和行为,根本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及“群众相对人”的德育权益。
实现、维护、发展“群众”的德育权益。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保证学生在接受德育管理时避免“德育伤害”(学生违纪违规时不应受到德育工作者违法犯罪言行的伤害);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保证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享有德育权益,而不是越来越狭隘地局限于所谓常规管理或德育活动;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保证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及学生干部有较大的德育自主权(结合系部、班级及具体事务进行决策、处置、管理);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为自身留有调整改善的余地,以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变化发展的德育权益。
实现、维护、发展“群众相对人”的德育权益。“群众相对人”也是广义的“群众”,但有其作为“相对人”的特殊权益。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保证所有部门针对德育条线的任务下达有协调、有扎口,而不是政出多门、任务冲突、应接不暇;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该保证所有“群众相对人”的责权利平衡,尽量避免责任过大、权力过小、利益不保;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应鼓励“群众相对人”以宽广胸怀对待学校系部事业发展,努力把德育工作做成学校系部事业的灵魂工程,而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三、制度化建设的主体:一切依靠群众
制度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群众”,“群众相对人”只有将自己融入“群众”成为“群众”分子才是合法主体。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要依靠“群众”的德育实践、德育觉悟及德育智慧。
依靠“群众”的德育实践。新制度建设所针对的问题、问题解决思路或办法、形成规范的层级或适用范围,都必须来自“群眾”德育实践的发展实际,而不是一些人的良好愿望;原有制度调整完善所涉及的方面环节、具体条款、改进办法,都必须来自“群众”德育实践的创新要求,而不是某些人的盲目冲动;过时落后制度的废止或废除也必须来自“群众”德育实践的进步期待,而不是个别人的偏见好恶。
依靠“群众”的德育觉悟。德育工作制度建设要避免简单粗暴、急躁冒进,不要把“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或暂时不理解、不接受的规范条款强加给“群众”。即便是基于“群众”德育实践、是好的规范条款,也要允许个别“群众”或部分“群众”暂时拒绝或观望,要通过积极引导、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等办法或策略,在“群众”觉悟达到的时候、场合或层面推进制度建设。
依靠“群众”的德育智慧。制度建设需要足够的智慧,“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4]德育工作制度建设所需要的智慧就是广大“群众”德育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制度建设所涉及的思路办法、规则细则、注意事项、操作程序等,都应是广大“群众”德育经验教训的实际总结,而不应是个别人或少数人尤其是“群众相对人”的奇思妙想或伟大构想。
四、制度化建设的路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同样,凡属正确的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也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6]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中,一线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及学生干部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或困难、愿望或要求、意见或建议、呼声或情绪等,是领导干部应时刻关注并由此制定、完善或废除相关制度的。当然,领导干部也不能是群众尾巴,对群众意见“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制度建设绝不否认或排斥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应强调:“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7]
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说,群众的分散意见,经过研究综合,化为集中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8]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也应耐心细致地走这个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掩盖任何缺陷,不要害怕任何批评,不管是上级领导、平级同事,还是下级管理对象乃至普通学生,只要他说得对,只要他的办法更有益于工作改善或提高,就应该照此修改、完善甚至果断废止相关制度。这是制度建设赢得尊重和认可的必要环节,也是制度建设取得真实效益的必要举措。
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必须在“群众”实践中反复淬火。制度建设应符合事物存在的普遍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就制度建设的特定阶段而言,应有相对稳定明确的规范条款,就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而言,所有规范条款都应保持与时俱进品质。毛泽东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制度建设必须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制度僵化,必须为制度健全、完善及持续改进留有余地。德育工作制度应随着德育生态变化及实践创新适时调整完善,始终保持制度建设应有的生命活力。
总之,五年制高职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或已成就斐然,若能继续真实无虚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或能使建设水平更上层楼。就特定部门或环节、方面而言,或是提高制度化建设水平的突围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春明等著:《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2]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3]鄧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第333页.
[4]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5]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6]毛泽东:《给张平化的信》(1961年5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7]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8]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