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
2014-04-29张术
张术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前景。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是当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的区域化布局,有效整合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将使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造血”功能。
一、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互动缺乏整合
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不力,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与机制不全。部分地方政府对举办高职院校的定位片面,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认识不足,认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弱,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直接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力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认为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本地人才的基本素质与职业,增强就业与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与己无关。部分教师认为,地方经济主体不信任本地高职院校实力,校内实验设施设备落后,投入不够,资料缺乏,开展与区域全面合作的条件不够,能力不足。企业虽然很需要高级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企业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和使用人才的无成本化,使得企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虽然不满意,但又对共同培养高级技能性应用型人才积极性不高。导致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互动缺乏整合。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体制造成教学脱离生产实际,而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导致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创新,妨碍了高职院校自身功能的发挥。高职教育必须依托本地行业和企业办学,让行业和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业指导与分配等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动力来自于行业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前提条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要有产业界或社会相关行业的直接参与,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而目前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学的主体工作中去,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科研方面的横向联系有限,妨碍了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途径
(一)形成社会共识,构建互动发展平台
地方政府要把高职院校视作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源”,规范高职教育投入制度,通过地方政府立法等形式,保障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并通过相关财税政策,鼓励学校积极参加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服务,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办学。
高职院校要解放思想,树立从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社会服务全面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意识,把握学校发展定位与专业方向,开展多方位,多层次产学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应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校外实习基地可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他条件等。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互动互利、产学双赢的原则,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一方面,选择那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效益良好、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确保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
(二)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确立育人方向和互动结合点
1、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探索全新的现代课程体系
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技术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应紧跟技术进步,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每学期开出旨在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专题系列讲座”,紧扣市场动态。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培养办法,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宗旨,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市场和企业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
2、依托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强化高技能人才的“定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积极与地方知名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大力开展定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将企业的用人计划纳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他们需要的人才;使课堂教学和企业车间无缝对接,学生定期到企业车间参加生产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行零距离互动。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建议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应企业的要求,使“定单教育”真正实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车间和课堂结合,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越来越明确—为市场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
3、拓展区域经济工学结合,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在示范性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继续争取纵向与横向的科研项目的立项,尤其是横向项目的立项。争取每个专业每年都有一项至数项的科研立项,其立足点在于其科研项目是应用型的项目,主动与企业联系进行项目研发合作。在引进更多人才的基础上,主动申请和接受企业更多的设计任务,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既锻炼了教师又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率。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带动产学研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去寻找课题,承接项目。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工作,担任政府、行业协会的协会会员、专家顾问、领导成员,了解社会,为提高整个社会信息化服务,促进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华.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