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高校教师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及对策思路构建

2014-04-29杜军莲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因素

杜军莲

摘要:导致高效教师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众多,本文将其概括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于高校教师抱有较高期望,使得教师的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校园没有为教师的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导致教师工作中出现困惑;教师对于负面情绪没有实际排解,经过长时间“滚雪球”的累积,也使其自身产生疲惫;大学生本身存在复杂性,管理难度较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出现职业疲惫。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详细探讨,分析导致教师职业疲惫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旨在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疲惫,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關键词:高校教师职业疲惫原因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向高校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教师在这种重压的环境之下逐渐产生职业疲惫,并且此现象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仅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使高效教学中出现了潜在的隐患。高校教师的职业疲惫是指教师自身能力无法实现外界的要求,因无力感、自身价值无法实现的自卑感而产生的一种疲惫的心理状态。体现为教师对于自身的不认同、教学的失望、精神的倦怠等等,这些不良情绪直接作用在教师的工作当中,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从而使教师的不良情绪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一、高校教师职业疲惫的危害

解决高校职业疲惫的必要性体现在职业疲惫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职业必备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正是由于职业疲惫的存在,教师对于教学以及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投入的精力就少,而不重视教学的敷衍情绪会使学生也产生消极态度,从而使加剧教师的职业疲惫感,使教师的心理状态陷入一个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当中;第二,职业疲惫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疲惫直接作用于教师的心理,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教师出现心理障碍,出现易怒、消沉、多疑等情绪,这些会作用到教师的生理方面,导致不寐、精力衰弱等问题就会相继而生,教师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倍感茫然,对教师的生理、心理以及未来发展都会产生较强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研究

职业疲惫并不是短期能够形成的,而是教师长期转化的负面情绪不断重叠,最终突破心理承受极限,进而引发心理、情绪的根本变化。而这种负面情绪的作用因素较多,根据高校教师的实际状况能够概括为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学生因素以及学校因素,下文就这几方面开展探讨。

(一)社会因素

任何国家因自身发展都会重视教育工作,而这种关注度给教师也带来的一定的压力,教师被塑造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无私奉献的榜样,是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群体。这些观念作用在教师身上会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意识,这种厚望与教师的心理负担成正比,如果教师一旦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值,那么其自身除了较大的挫败感外,还会否定自身的价值。除此之外,学生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投入了较大精力,但是当前的社会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一部分教师认为是自身教育的失败所导致,进一步加重了挫败感。

(二)学校因素

教师是执行教学任务的主体,但是在校园中不一定处于管理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参与校园相关决策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疲惫。其根源还是我国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实现,教师只能被动的接受校方管理以及考评,很多教师认为自身是打工角色,而“主人翁”观念淡薄。正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教师自身的需求无法得到重视和满足,因此工作积极性不断被消弱,长期下来就会出现职业疲惫。而量化考核进一步催生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往往在校园中与其他教师要进行竞争,从而获取晋升的机会,这使得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变少,孤立感衍生出疲惫、倦怠等心理。

(三)学生因素

当前高校教师并不是仅仅负责教学,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由于高校招生的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保障,这让本就有较大工作压力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公开课等课堂学生众多的环境下,管理难度较大,学生自身由于缺乏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表现出来的行为对教师不够尊重,而教师也难以管控,最终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开展,自身处于尴尬的境地,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对于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带来了巨大冲击。

(四)个人因素

教师自身产生的职业疲惫主要是因为自身能力和自身设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压力的过于敏感以及无法及时释放压力均是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独特性所导致,长时间不接受心理干预会加重挫败感,严重甚至会导致情绪崩溃。

三、高校教师职业疲惫的对策思路

面对我国高校教师日益严重的职业疲惫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改善,以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这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教师长期处于消极的工作状态,那么职业倦怠的症状会不断加重,后期改善难度将更大。对此本文提出以下观点,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职业疲惫。

(一)对社会压力的及时排压

社会因素作为外部负作用的关键,必须对其进行调整,社会支持是教师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能够抑制教师不断增加的职业疲惫。对此,社会各界应该在赋予教师责任的同时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应以教学成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使教师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能够有效解决对于教师的过高期望,将期望值限定在教师的实际承受能力当中,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和展现自我的需求,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对应的回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成就感,总的来说就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外还应该宣传高校教师的价值,使社会各界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从而使教师具备更多的职业归属感。当教师感知到一定压力时,应以社会支持尽快排压,与他人交流压力情景,从而减少压力的负面作用力,教师在于他人沟通时候也能从他人的阅历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加强心理建设,逐渐适应当前的社会舆论。

(二)改善学校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秉承人性化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师在学校的工作环境处于和谐状态。校方应该确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倾听教师的建议。只有合理化评价体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同时应该使教师参与到学校决策中,使政策更贴合教师需求,还需完善奖惩评价体系,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其次,教师在学校认知,其希望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因此学校要足够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从而加强教师的组织归属感,使教师与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并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的培训应该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目标,只有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才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满足感,从而有效抑制职业疲惫的产生。

最后,为了消除教师相互间的隔阂,应该着力构建教师间相互沟通的平台。构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渠道,消除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教师之间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教师之间相互支持,彼此默契的组织环境。具体方式为组织教师公会、组团等,让学校层级的纵向以及横向都具备较宽的沟通渠道。较强教师横向层级的沟通,能够使教师相互间共享教学知识、教学手段等,加强教师之间的紧密度,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纵向的管理主要是使教师能够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怀,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最终增强职业归属感,避免职业疲惫的出现。

(三)从自身出发,缓解职业疲惫

教师在面对较强的职业疲惫感时,应该积极面对,而不能让其进一步恶化,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尽快消除较大压力的应激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心理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的自我暗示是在面对压力时较为有效的心理调控方式,这种心理暗示能够作用于动作和情绪,从而坚定信念,增强对抗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此处的心理暗示是指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主要作用是稳定情绪、淡化挫折感等。教师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在心理出现应激反应时,应该给予自己正面的回应,例如“工作难免遇到挫折”、“工作是快樂的”等等,借此来稳定自身情绪,将焦虑、紧张、茫然等不良情绪转化为淡定、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带来的职业疲惫。

第二,增强适应能力。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环境难以改变只有改变自身,即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对于问题正确认识,懂得在逆境中如何调整心理情绪,加强体育锻炼培养意志力。

第三,学会劳逸结合。在面对较强的工作压力时,应该学会合理的放松,利用宣泄转移等方式使生活节奏趋于稳定,并着手改善饮食以及睡眠,而进行丰富的业余活动是教师放松压力的有效方式,就算在学校里承受较大的压力,都应该懂得劳逸结合,不要将不良的工作情绪带到生活当中。使教师对待工作有持续性的新鲜感,对待教育事业足够热忱,以教师职业为荣,不断开拓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职称评审,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学校每年都有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审,除了对不同工作内容的教师进行标准的制定,还应该就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助教进行划分。而年度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能力当中,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降低科研的标准,许多教师教学能力强,但是受限于科研分,所以在年度考核当中觉得自身能力没有得到肯定,从而出现职业疲惫,对此采用以上方式能够全面的解决这种问题。另外针对科研热的情况,应该提倡质量而不是数量,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让教师从科研热的环境中抽出精力来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全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应该接受系统的培训,使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符合当前的新形势,只有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才能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从而使专业技能能力同化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教师产生职业疲惫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因素,并且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教师应对社会压力的处理办法,社会对于教师的尊重;改善校园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心里暗示、增强适应力、适当放松等方式在实现教师的自身调整;最后阐明了学校完善职称评审的具体方式,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缓解当前教师中存在的职业疲惫现象,保证高校教育长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海梅,杨文博,于海琴.高校教师工作特征、组织公平感与支持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3(6).

[2]张彤.山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归因与对策分析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11).

[3]杨玉芹,张丽,朱粉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及缓适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

[4]蔡渊.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

[5]郝可飞,李雪平.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1).

[6]齐春燕.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3(2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因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解石三大因素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