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方翻译史上活译的研究

2014-04-29曲海婷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翻译

曲海婷

【摘 要】活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影响着翻译的发展和繁荣。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纵向审视活译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的翻译家、理论家的翻译原理,和对活译采取的态度来考察活译在翻译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翻译;活译;中西方翻译史

一、翻译的起源

季羡林先生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中华文化能够长存的秘诀有两条,一是对印度文化的翻译,一是对西方文化的翻译。延续到至今长达500年的对西方科技、文化、文学的翻译,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走向复兴。我国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翻译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距今已二千余年。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则可追溯到公元前大约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前284? -204)用拉丁文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更是有二千二百多年。由此可见,西方翻译早于中国翻译大约两百多年的历史。

二、中、西方活译的出现和发展

在西方翻译史上,很早就提出了活译的思想,古罗马时期的翻译家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一文中提出自己的翻译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谭载喜,2004,19)由此可见,活译在西方的翻译历史上的产生是早于中国的,鸠摩罗什来到中国讲经所留下的译论非常少,但从其讲经中可以看出他是偏向活译的,这在梁﹒慧皎《高僧传》卷六《僧睿传》中记载了这样的例子。道宣,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的创始人,他对各种译法(直译、意译、音译等)都有所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从开始到极盛的五百年间,翻译家人才辈出,翻译技巧显著增多。古罗马人贺拉斯也有类似的理论: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摈弃直译。(谭载喜,2004,21)。而在早期的《圣经》翻译中,著名的宗教翻译家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是拉丁文读者有了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并在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唯一文本。他的翻译理论中有明显的一条就是必须采用灵活的原则,而且对于“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应该区别对待,翻译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这个时期翻译的理论都有了很大的突出。

在文艺复興时期,翻译又有了一次重大的发展,这时的翻译理论考虑到很多因素,如作品的风格、题材、语言等。著名翻译家得西德利乌﹒伊拉斯谟在阐述他的理论时,就明确提出文章要采用活译,尊重原作的风格,而且译者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翻译的作品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也有过类似的言论,翻译必须遵循的七条原则(即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3.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4.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词;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理解的准确性。)。在这个时期,翻译和语言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法国语言学家艾蒂安﹒多雷的翻译理论问题的论文《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他认为翻译必须活译,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当的效果。它是西方近代翻译时尚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这一时期的中国,迎来了第二次翻译高潮,这些是与欧洲一批耶稣会士的连篇来华有关系的,起初会士们只是为了达意,而后也只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量保留《圣经》的原意,虽然在这时期传教士没有采用活译源于对《圣经》的尊重,但这件事使国人知道可以向外看,林则徐,则是放眼望世界第一人,而这时的翻译已经向着科技、文学、数学得多方面发展。但这一时期对待活译的问题并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只是介绍西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

近代翻译史上,活译成为一种趋势,但现在的活译就有了不同的见解,法国翻译家佩罗﹒德﹒阿布朗吉尔,其最出名的译作是塔西陀的《编年史》,他的翻译目的是迎合当代读者的味口。他的特点是,拿一篇原作,抓其大意,不管原来风格如何,只要译文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能是当代读者喜爱,就可以任意删减内容,而丝毫不顾及译文的准确性。有些反对者认为是“美而不忠”;一些赞同者认为,他提出了优秀译者的真正目标,即在翻译中既不能削减原文的力量,又不损其文雅。笔者认为,采用了活译自然好,但编年史一类书籍,应当尽其所能翻译,不能随意删减,要确保文章准确性。类似的作家还有17世纪法国翻译界译作数量最多而质量最差的翻译家米歇尔﹒德﹒马罗尔。但也有一些作家坚持直译,采取准确译法,不损害原文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例如夏尔﹒索里尔、达尼埃尔﹒于埃、安娜﹒达西埃等,中国的鲁迅也是坚持直译的。17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对活译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翻译分为三类:(1)传递知识的翻译;(2)按照译语文化规范的改编性翻译;(3)逐行对照翻译。歌德的翻译理论比前一阶段也有所发展,对于活译的见解也有所深入。

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17、18世纪的成果已经超过了伊丽莎白时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温特华斯﹒狄龙(罗斯康芒)认为,在遵循活译的同时,也考虑了忠实原作为原则,既不提倡死抠字句,也不得任意发挥,脱离或改变原作的风格。这一时期的翻译家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这样的尊重原作的原则。约翰﹒德莱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创始人,也是一名杰出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当时这在英国翻译史上仅有的,而且认为译作要考虑读者,采用适当的活译。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乃是17世纪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活译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更多的是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翻译技巧,这与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也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民国时期理论家罗家伦,他在批判林纾翻译的小说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选择原著,应用白话,认真仔细,各求其真”,而且也暗示了活译的重要性,不应该直译,丧失原文的意味。(陈福康,2005,209)近代对于活译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学研究会”的郑振铎,在他的译论中提出了对“直译和意译”的一些看法,这是对活译的深入研究,他认为“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然若字字比而译之,于中文为不可解,则亦不好。而过于意译,随意解释原文,则略有误会,大错随之,更为不对。最好一面积极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而后的一些文学家、翻译家也对活译这一观点给予支持,如朱志清对于诗歌的翻译,主张赋予意境,这也是活译在文学中的运用和深化;郭沫若的对于诗歌游刃于直译与意译之间,而且要有“风韵美”,类似的文学翻译家还有很多。20世纪以来的中西方翻译对于活译更加重视,从而提出意译的想法和理念。

三、结论

对于中西方翻译史上卓有见识的翻译家进行阐述和评论,只是要见证活译发展的历史进程,虽然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略落后于西方,但近几十年里中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也有了令人吃惊的业绩,在翻译领域活译的研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翻译家一直以一个努力进取的姿势向世人展示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8.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霍建红.张丹.佛经翻译的历史回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6]谭载喜.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J].中国翻译,1999(5).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