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影响谈英语语言的学习
2014-04-29韩占东
韩占东
【摘 要】英语学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必然会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运用语言习得规律,从而为正确引导英语学习提供思路。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英语学习;学习动机
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各类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正在明显下降,母语出现了边缘化的危险。同时,虽然“英语热”风行全国,但效果却是令人尴尬的“广种薄收”。一个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仍然张不了口说英语,甚至连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错误百出。对于文化和意识的交互下的语言交流,把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关系
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相互影响,同时作为语言,其实很多是相通的。对现代美国语言学的影响相当深远的理论之一是乔氏理论。乔氏认为语言是一种faculty,即一种内在的能力。人生来具有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人习得语言的关键在大脑内部的LAD,而不在外部的因素。所以乔氏理论通常被冠以mentalist的称号。
结合乔氏的理论,我们可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探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的相互关系。应该认识到,广泛的讲第一语言和第二语盲习得过程中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学习动机上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易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之一,所有发育正常者都能学会母语。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选择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然而外语又是许多国家学生耗时最多,最难学好的学科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提高又是难中之难。原因之一是,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第一语言习得的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动机难以比拟的。
在时间上:第一语言的学习动机始于婴儿的”呀呀学语”,而且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听说开始。第二语言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不一定从听说开始,动机的形成也较晚。
(二)刺激量的差异
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记忆的实验,并撰写了《重新记忆》一书,他在实验和著作中,描述了学习次数与记忆准确率的关系,构成了著名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如果我们将学习次数作为“刺激”,那么“刺激”的频率,包括次数和间隔的时间长短,就成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指标。“刺激”量大,频密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重要条件。所有父母都有类似但往往被忽视的经验,那就是当孩子能含混不清地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当父母在为此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已经为教宝宝喊“爸爸、妈妈”给了无数次的“刺激。”这些“刺激”不仅刺激儿童的听觉,而且还与其它的感官刺激相联系在一起。
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外语的刺激量显然在总量和密度上都是难以与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时的刺激量相比较,即使是增加课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必须设计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听说和学习语言材料的刺激量。
(三)认知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大约经过感觉阶段(出生至二岁).具体运算阶段(二岁至十一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岁以后)具体运算阶段,尤其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前半阶段一“前运算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儿童的智力发育一方面已经达到成年人的70%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认知机能又有具体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的特征。这给直观教学,准确记忆和反复操练带来了便利。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但儿童进入初中之后,认知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式运算”,这个时期少年的认知机能开始日益逻辑化。简单机械地记忆不可逆的词汇和句型,对智力发展的进程而言,己不再具有发展的挑战性。
二、正确引导英语的学习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年龄段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主要站在对成年学生教育的角度讨论英语的学习。母语必然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影响,要利用其正面性,克服其干扰。这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对英语的干扰:如汉语的拼音与英语的字母相似;汉语词义和英语单词意义相同;用汉语语法硬套外语语法等。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语音,语言或形成听、读、说、写技能,以及用英语思维和交际阶段,受母語干扰教显著。这种影响随着学习前进而减少。
发音动作习惯及其它有关语言知识受母语影响较大,对外语的模仿能力已经不能象少儿学习英语那样模仿能力强。所以单纯的模仿教学不值得提倡;教给学生完整的句子,比较孤立的单词要好;但是用翻译教学法不合适,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母语水平的提高,则配合讲解法效果教好。
注意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辅助下,在对话学习中,教师的提问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表达,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生活用语,但在由母语为基础的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也应该注意情景教学。人生来各有所长,研究表明,人不只具有一种智力。葛纳德(Grander:1983)认为人有七种不同的,或者说相互交叉的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智力。因此,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母语水平,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不断进步。除了智力因素外,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辅导教材必须取得视觉、听觉和动手的适当平衡,从而使不同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 J.M.索里,C.W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6.
[3]钱冠连.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