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尔滨俄侨与上海俄侨生活的异同

2014-04-29张晴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上海

张晴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以及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成立,大批俄国人涌入中国。远离了家乡的侨民在异国的土地上既要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又不断吸收着聚居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侨民文化。在东北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成了俄侨在远东的主要聚居地,在哈尔滨俄侨开始了新生活;然而来到上海的俄侨最初大多贫困潦倒、身无分文,许多人通过艰苦创业劳动,在异国他乡开辟了新天地。在哈尔滨的俄侨和在上海的俄侨生活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在哈尔滨和上海俄侨的娱乐活动、文学创作、教育活动以及宗教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在华俄侨的生活,加深对侨民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俄侨;哈尔滨;上海

一、娱乐活动

俄国人历来喜爱音乐、美术和舞蹈。在哈尔滨的俄侨中不乏艺术界的人士。他们来到哈尔滨之后继续从事自己表演活动和教育工作。

在音乐领域俄侨在哈尔滨创办了许多音乐团体和沙龙。在各种音乐团体中影响最大的是俄罗斯古老艺术研究会,后来其发展成为很有实力的演剧团。这些美妙的音乐给远离故土的侨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舞。在各种物质文化交织的哈尔滨,俄侨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具有俄罗斯传统的文娱活动慰藉着远离故土的心灵,又影响着下一代人。

在上海俄侨的音乐生活十分活跃。上海的西洋音乐大都是以俄侨音乐家为支撑,俄侨的歌剧、话剧、芭蕾舞演出等,更为上海增添了一抹亮色。旅沪俄侨还创办了各种话剧团、歌剧团和芭蕾舞剧团。著名歌剧演员、导演瓦林及谢罗夫,率其在哈尔滨组建之俄侨轻歌剧团抵沪后,在各大剧院组织并参加演出,对上海歌剧事业的创办和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大批优秀俄侨芭蕾舞演员抵沪定居和演出,使上海芭蕾舞剧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

二、文学创作

由流亡到中国哈尔滨的俄侨作家在中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显著的“白银时代”的文学特征,又富有鲜明的中国色彩。它以思乡情结、爱国情感、地域特点等独树一帜。

哈尔宾俄侨的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俄侨并没有因为远离故土而放弃文学创作。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侨民作家,如涅斯梅洛夫、黑多克、伊万诺夫等。为了文学活动能够在哈尔滨积极地展开,俄侨还成立了很多文学小组和文学俱乐部。这些侨民作家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美妙的笔法,描写了侨民在异乡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俄侨中具有很大影响。

在上海的俄侨虽然没有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却也有大批青年文学家,创作了一系列的诗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等。

三、教育活动

俄国人历来都注重教育。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到中国东北来的形形色色的俄国侨民与日俱增,为解决其子女的上学问题,俄侨相继开办了大量的学校。最早的学校是在1898年由中东铁路局开办的,随后又开办了松花江小学、船坞小学、中东铁路第二小学、地包小学等。由于公立学校不能满足俄侨子女上学的需要,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热爱教育的人士开办了私立小学。俄侨还十分重视中等專科教育。随着中学教育的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迫切需求。哈尔滨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法政大学,该学校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活动对哈尔滨的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它创办于1920年,学校除了教学外,还有自己的印刷厂,学校招收了大量的学生,这所大学如今已成为中国重点高校之一。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学校在远东俄侨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来沪的俄侨大都身无分文,许多人通过艰苦创业劳动,在异国他乡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这种情况下,俄侨开创了自己的文化圈,在沪俄侨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又借助他国人的支持创办了不同性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基于此大部分的俄侨子女接受了系统的完整的教育。1921年在上海俄侨开办了第一所学校——俄国实科中学,主要生源是俄侨贫困家庭的子女。随后又开办了商业学校、上海俄国海运学校。与哈尔滨不同的是,上海的俄侨子女大都进入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学习,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原因是在沪俄侨学校教育制度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另有俄侨大多住在贫民区,打架斗殴常常发生,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学校的教育难以保证,所有有条件的俄侨多让子女到外国学校读书,这样才能适应在上海的生活,谋求更好地工作岗位。

四、宗教活动

十月革命后来到哈尔滨的俄侨中有许多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哈尔滨最能体现俄国风貌的是东正教的教堂,它的圆顶建筑和钟声让俄侨联想起遥远的故乡。教会还救助贫困侨民,教会通过开办慈善音乐会等形式,在教堂和街道上进行募捐,用以帮助贫困侨民。哈尔滨的东正教教堂把俄侨联系在一起,这些教堂保留了俄国的传统,充满了故乡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使俄侨忘却了在异乡孤苦的生活。

流亡上海的白俄都有传统的俄罗斯正教信仰。刚到上海时,俄侨大多只是在居处的空地里搭建简易教堂和祈祷场所,后来在筹到一定的资金,建造了宏伟的东正教堂。俄国教会还创办一些诊所医院,为了使真正贫困的俄侨得到免费治疗,教会还向上海各俄侨慈善组织发放特别医疗证,供贫困俄侨使用。他们飘落异乡,远离祖国,这一切都在精神上重压着俄侨。东正教教会给予了这些侨民不仅是肉体上而且有精神上的帮助。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不同地域的俄侨的文化生活存在很多不同,但他们都尽可能地保留着俄罗斯传统文化,精彩的艺术文化生活不仅成为俄侨的精神支柱,同时引入到中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马长林.老上海的俄罗斯侨民[J].档案春秋,2008(11).

[2]李萌.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仁年.20-40年代俄国侨民在华的教育活动[J].西伯利亚研究,1996(3).

[4]荣洁等.黑龙江与俄罗斯文化关系丛书:俄侨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的影响[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汪之成.旧上海的俄国侨民[J].社会科学,1994(07).

猜你喜欢

哈尔滨上海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哈尔滨“大雪人”落成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