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讲解法
2014-04-29蔡登林
蔡登林
摘要:“讲解法”是通过叙述、描述事实、说明问题、解析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通过讲解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素材和一些科学的数学解题方法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讲解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90-1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中讲授新知识,一般采用讲解法。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教师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逻辑地进行讲解,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讲解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讲解内容,使讲解深入浅出。讲解法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一定要从这一问题的实际出发,联系具体事例,并且要十分注意语言的形象直观,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对有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讲解时如何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深入认识它们的本质属性,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以教学圆周率为例,它反映了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比。古代数学家是用逼近的方法,来求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到的。在小学数学里教学圆周率时,可以用浅近的方法,预先布置学生准备好圆形学具、线和直尺等,用线和直尺量得圆周和直径的长度,上课时让学生用圆周长除以直径(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并让学生讲出计算的结果来,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得到的商(比值)和半径的长度无关,即不同半径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写出:Cd=圆周长直径=3倍多一点。如果测量仪器精密,商应该是“3.14多一点”,究竟多多少呢?教师接着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早在五世纪的时候,就算出比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早一千多年呢。现代的数学工作者用电子计算机算到小数点后面二百万位还没有算完,还可以一直算下去(教师又在3.14后面添上“……”),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兀表示。在小学里我们常取它的近似值,精确到两位小数,即π≈3.14,同时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数学知识和技能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演进和加深的
因此,在讲解时要善于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和规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提高。这样做既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的理解上,同时由于已有知识的不断应用,又能使学生认识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例如: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必须先通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如果联系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进行对比讲解,就会发现:
三、小学数学知识大都通过对某些具体的个别的数学事实的讲解,让学生分析比较,最后概括出结论
讲解时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有应用概念、定律、法则去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讲解时要符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体积公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都是一分米的木块,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木块搭成长方体: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可以推算出方块数:
如果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量长方体的棱长,就会发现每排方木块的个数相当于长的分米数,排数相当于宽的分米数,层数相当于高的分米数,长、宽、高与体积有这样的关系:
长宽高体积
(分米)(分米)(分米)(立方分米)
即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
这就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归纳推理。另外,如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法则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时的讲解就带有演绎的性质。归纳推理的说服力大,演绎推理的证明力强。我们在讲解时都应着意引导,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