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面纱见真颜
2014-04-29曹玲玲
曹玲玲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方对话。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过度解读,学生的盲目解读,盲目跟从,阅读常常走入误区。如何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回归文章本源,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6-1
当初中语文教材逐渐走向多元化,其开放性也就显现出来,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了空间与土壤,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但开放性阅读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解读和曲解等误读现象的发生,甚至由于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融入了过多的主观意志,扼杀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力与思考力,使文本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道藩篱,误读便由此产生。
一、避免架空分析,追寻文章本源
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下创作的,浓缩了作者对人、对事、对社会、甚至对自我的剖析与认知,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个人情感。越是成功的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越大。它需要读者运用其创造思维去剖析、解读,凭借自身审美情趣与审美水平,去“填补”这个“空白”,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走进作者创设的文本世界中,仿佛顺藤摸瓜一般,追根溯源,探寻到作者写作的本意与初衷,实现了一次与作者的心灵之旅。
但在实际的阅读中,读者对于作品的剖析,往往趋向于架空。这是过度解读的一种体现。从审美情趣来看,文本解读就是多元化的,无限制性的,能够包容差异,并将之转化为个性的方式;而从审美视阈来看,文本解读又具有一定的范围与共性。在解读过程中,一旦突破了这种共性与范畴,则解读也失去了“度”,便称之为过度解读,其主要表现为架空分析。如马志远(元)的《天净沙·秋思》,在解读中,教师往往惯性引导学生,直观地从诗中的景色入手,将重点设定在一匹瘦马、一轮红日、一条古道上,解读“枯藤”下的凄凉,“小桥”下“人家”的寂寞,并引导学生花费精力去品读诗中的凄美晚景。但诗境中却满是作者厌烦了漂泊的倦意,实则却写尽乡愁。在课堂解读时,教师往往只解了“情”字的表层,忽略了深层的乡愁,没能解构作者的深意。要使解读回归正途,必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情”字上,使其体味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方能深层解读诗意。
二、告别主观曲解,还原作者真意
初中生受知识结构、人文修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容易造成主观曲解的现象,特别是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偏离作者原意。如上面所提到的《天净沙·秋思》,虽只寥寥数十字,但在解读中,要读出作者的真意,文本的深层建构之意,也并非易事。在解这首诗时,往往突出“景”观,忽略了“情”,一方面由于教师过度解读,另一方面则由于学生在解读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臆想,迷失了作者的本意。
首先,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没有对挖掘作者的本意给予足够重视,而是在一种漠视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解读的,自然不会关心诗中“情”;其次,学生仅仅将解读作为一项课堂任务,将课后的诵读当成一项课后作业,从来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世界中,完全是一种应付的心态;第三,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即使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生内心仍存在“形而上学”的潜意识,盲目地将教师给予的“标准答案”作为自己的“解读答案”来处理,根本不假思考;第四,断章取义的现象极其普遍,学生在拥有足够的文学底蕴前,习惯性地模仿教师的解读思路,但有些时候却“东施效颦”,出现了断章取义的现象,故作高深,给文本强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造成曲解。唯有改善学生以上心理状态,才能使学生告别主观曲解,还原出文章的真意。
三、敢于质疑发问,摆脱权威主义
在学生中,很多人习惯性地视教师的解读为标准。这种“权威”意识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学生在这种意识下,很难实现解读的创新力与个性化,好奇心被扼杀,思考能力退化,甚至对文本解读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学生只会机械地跟随教师的解读步伐,迷失在“权威”意识中。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解读中,教师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预先设置了一个问题——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随口答出亲情、友情、甚至还有爱情。然而教师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将情感的范畴延伸到民族情这样的高度,为引出作者在国外的一段鼓舞人心的爱国经历作铺垫。教师的目的虽好,却没有用对时机,甚至有一些喧宾夺主的味道,淡化了文章真正的主旨。教师有着“权威”的光环,总是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走进其“一言堂”。学生的思想受到桎梏,久而久之,个性思维也就被抹杀了。
阅读的误区是学生在阅读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教师的责任,除了引导、启发外,更主要的是发现学生步入误区,及时将其拉回来。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架空分析、主观曲解和权威主义并不易杜绝,但改善是必须的。学生需要了解文本的真意,体会作者的真情感,而并非经过人为加工的、融入太多主观臆断的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要撩开文本的面纱,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刘璟.语文课文本解读的策略探究[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