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加工专业“工学结合,双岗双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4-29李瑞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机械加工人才培养模式

李瑞

摘 要:介绍了辽中县职教中心机械加工专业“工学结合,双岗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为基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工学结合,双岗双证”“2+4”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机械加工;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辽中县职教中心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紧扣辽宁省沈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械加工专业“工学结合,双岗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机加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组建了“工学结合,双岗双证”的专业改革试点班,建立了企业与专业领导相互兼职的机制,以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

一、构建“工学结合,双岗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行业背景

机械加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导型产业,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连续十五年超过50%。机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规模和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沈阳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沈阳机床、沈鼓、三一重工等重点企业产值增幅在20%以上。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而近两年,辽中县的机械加工行业在全行业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高端基础零部件产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加深。

2.专业化的师资和完善的实训基地

机加专业是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的示范专业,有专业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1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3.3%,其中沈阳市骨干教师1人,研究生2人。实训基地使用面积1960平方米,设备资金总投入达到623.6万元,拥有各类设备265台(套)。拥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5家,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员工培训,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社会作用显著。

3.从业人員的基本情况

机械加工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基本可以,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学生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特别是现代企业很注重培养工人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毕业生抗挫能力也有待重视。人文素养、组织协调、语言表达方面,我校学生仍有很大的差距,有部分学生在自我养成方面还不够。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于不断发展的现代企业,特别是区域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在校学生要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与此同时,辽宁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年龄断层凸显。对沈阳近海新区机械加工业人才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中发现,技术工人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高中和中职以下学历的工人占职工总数的90%。此外,高级技工的大龄化趋势严峻。辽宁300多万技术工人中,28岁以下的青年技工只有100多万。在沈阳机械加工行业中,中、高级技师50岁以下的占40%,技师50岁以上的占35%,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5%左右,技师占7.5%,截止2011年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省属、市直属、职教中心以及行办、民办机械加工在校生人数3000多人,这些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有专家指出,沈阳技工至少有10年断档期。

二、“工学结合,双岗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双岗双证”“2+4”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依托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双岗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县域经济人才短缺需要。

“工学结合、双岗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安排上,采取“2+4”的方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三年顶岗实习,分成 四个阶段。见下表:

2.“五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岗位培养标准,构建本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即(职业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专业技能提升课、专业技能拓展课),深化专业技能提升课模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模块的内涵建设,真正达到“理”与“实”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3.教学模式改革

(1)采用“白+黑”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运用电子白板系统和网络实现在线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利用黑板结合电子白板进行虚拟仿真教学,提高中职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的质量。

(2)开展技能比武——组建专业技能队

择优选拔学生组建普通车工、钳工技能训练队,并制订活动计划和奖励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技能大赛,以赛带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4.评价模式改革

(1)构建三维评价体系

所谓三维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技能素养的综合评价。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求全,既要看到学生某一方面的长处,也不能忽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建立三维评价体系。以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分别为长、宽、高,以一定“体积”为标准,突出学生在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技能素养三方面的个性发展,形成三维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采取双向评价方式

学校成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两个评价系统,实施师生相互评价。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企业与学校的双向评价。建立以素质能力(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职业能力)为评价内容,以学校、企业、社会、家长为主体的学业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中企业评价的比重(学校:企业=1:1);完善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数字监控体系;完善毕业生毕业两年后的就业跟踪机制,形成15%的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开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测评工作。增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实行奖学金制度,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

(3)建设网络评价机制

通过校园网络评价平台,开辟互动版面,学生上传作品,通过网络接收评价学业;学生通过网络评价教师、学校管理;同时,通过网络接受社会、家长、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和建议。

5.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校内机械加工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设计涵盖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实训核心内容的系列模拟教学产品,以部分塑料替代鋼铁材料,模拟产品加工的全过程,模拟加工的产品具有环保、节约、安全等特点。

结合教学产品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数字信息化生产管理方法引进校内实训,通过模拟仿真产品的生产,使学生掌握企业的管理流程,从原料的出库到成品的检验、入库的整个生产流程,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设置,机构和管理制度与企业设置相同。机械加工的课程、教学计划安排等,都围绕模拟仿真教学产品设置。为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新建质量检测实训室,改造电工与电子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校外实训基地,实现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研发与生产于一体,与企业合作新建4个机械加工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需要,推进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完善与辽冶重工、辽石曲轴厂、金龟减速机厂、银丰铸造厂、盛娜机械有限公司、沈阳世润重工有限公司、沈阳和世泰钛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共建及双方所承担的义务等进行协商。

三、根据“工学结合,双岗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学校以机械加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订师资建设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每年选派两名中青年教师到本校实习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有限公司、辽石曲轴厂、金龟减速机厂等等十多家企业既管学生又管生产,加强技能训练,了解新技术,参与实际生产和技术攻关。

目前,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有4个,合作企业10余个,“工学结合,双岗双证”培养规模超过年均800人,形成了学校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沈阳市辽中县职教中心)

?誗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机械加工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机械加工工艺中的自动化控制探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锯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机械加工大有文章